今天是 2021/12/21 上午12:00:00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四川南充人大网 >> 最新信息 >> 县乡传真 >> 详细内容
最新信息
组织机构
地方法规
决议决定
审议意见
制度规章
常委会工作动态
地方立法
监督工作
选举任免
法治南充
代表工作
人大论坛
工作研究
一府一委两院
县乡传真
区县动态
领导班子
公告通知
代表大会专题
代表之星
议案建议办理
南充人大好新闻评选
人大理论研究
调研报告
视频新闻
 
聚焦优秀民间传统文化 推进传承保护与开发
来源: 南充人大网 时间: 2017年8月18日 16:16

西充县人大常委会  王秋平 杨厚勇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党和国家的精神旗帜。民间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反映一个地方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一个地方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深度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大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既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又是挖掘保护今天的资源和未来的希望。

近年来,西充县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县委建设“中国西部文化名县”战略任务,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支持县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大力挖掘地方民间传统文化特色和丰富内涵,着力打造具有时代精神、体现西充特色的文化品牌,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不断创新中推进西充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注重开展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普查与品牌建设。2014年县人大牵头组织专家学者对全县民间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收集、挖掘整理,2016年出版《西充民间传统文化》专辑,全面系统地记录和反映西充民间传统文化,为传承、保护与开发地方民间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督促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作了专题调研,听取和审议了县人民政府《关于<中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促进了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互促共荣良好格局的形成。目前,已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全县登记文物保护点40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项、市级6项。2012年西充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纪信)忠义文化之乡”。

(二)切实加强民间传统文化阵地建设。督促县人民政府切实推进文化阵地和设施建设,夯实民间传统文化基层基础,并积极开展民间传统文化进基层活动。目前,新建的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即将搬迁;全县建设了乡镇综合文化站42个,村文化活动室588个,农村文化大院9个。

(三)积极开展多层次的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县人大常委会始终要求县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深入挖掘西充民间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创建特色文化品牌。近年来,先后承办四川省第五届、第六届乡村旅游文化节,举办“纪信杯”武术运动会、桃花节、品果节、玫瑰节、啤酒节等,举办“中国福镇与福文化”研讨会等活动,这些文化旅游活动,融入了地方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内容,对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产生积极影响。组织市级“非遗”板凳龙,参加南充市“嘉陵春江闹元宵”舞龙比赛,荣获三等奖;根据省级“非遗”祥龙哭嫁歌改编排情景歌舞剧《坐歌堂》参加国、省、市多次演出,荣获金奖等殊荣;编排大型现代川剧《布衣张澜》在全县巡演100场的基础上,在省内部分地市巡演,产生较大反响,扩大了西充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注重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作用的发挥。县人大常委会始终要求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在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中作用的发挥,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紫岩乡组织纪公庙村党支部、村委会,专题研究纪公庙的保护与开发,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纪公庙保护、完善基础设施,进行以传承忠义文化为主题的文艺表演。青龙乡蚕华山村党支部、村委会紧紧抓住青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机遇,组织文艺爱好者、挖掘当地传统特色文化,成立文艺宣传队,组织编排体现地方特色的文艺宣传节目。扶君乡黄家沟村在明代“诗书双绝”黄辉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上,积极动员黄氏家族力量,并成立西充江夏文化促进会,为“黄辉文化公园”建设项目的签约作出了积极努力。“天街茶艺”组织原西充川剧团的部分演员编排传统川剧和新编剧目,每天演出一场,深受观众欢迎。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整体性的战略规划。规划具有引导和调控作用。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制定科学的规划,是不可或缺的。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既可以杜绝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又可以吸引投资,实现城乡统筹,效益最大化。因为没有制定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规划,以至于形成目标和重点不明确、盲目建设与重复建设、文化与旅游结合度不高甚至“两张皮”等问题。

(二)创新性开发利用滞后。文化只有与时代发展共振共鸣,才能焕发出蓬勃生机。有些乡镇和职能部门,工作思路不宽、创新之举不多,在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上,下的功夫不够,致使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的资源价值不能得到合理利用。一些民间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停滞不前,在推陈出新方面步伐缓慢,是导致其传承困难的根本原因。同时,通过商业化运作,进行开发利用的工作更是滞后,使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

(三)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不够。具体表现在: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充实不够,品味不高;没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缺乏对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再包装,不能与自然景观以及游客审美和情感需求有效对接,民间艺术、民间技艺、民间艺人进入旅游市场极少,互动型、体验型民间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少见;最主要的是缺少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和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直接影响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投入与政策的支撑不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规划编制、管理队伍经费、专项工作经费等方面保障不力。特别是列入省市级非遗而一时难于市场化的项目,财政经费支持不够,形成了“基层有热情,艺人有感情,认识有位子,财政无盘子”的尴尬局面。有些民间传统文化项目的传承,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由于训练经费短缺、收入很低,已经出现人才流失、难以为继甚至濒临消亡的地步。

三、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制订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规划。根据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部署和要求,组织专家学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编制西充县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二)强化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举措。成立民间传统文化研究保护组织或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县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县财政每年足额预算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开发与扶持并重,创造便利条件,提供优惠政策,积极走产业化道路,扶持民间文艺团体,积极引导、鼓励有经营文化业务的国企和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逐步对乡镇、村社的民间传统文化技艺进行梳理,将保护传承本辖区的民间传统文化纳入乡镇年初工作计划,重点培养年轻继承人,做到传承有土壤、后继有新人。

(三)推进民间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使西充文化旅游具有更高的品味,更鲜明的整体形象,有效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大力挖掘我县民间传统文化优势特色和丰富内涵,对传统食品制作、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婚礼习俗、传统节日等民间民俗文化,开发成游客参与的互动型、体验型旅游产品,把现有的民间文化资源,融入旅游景点再现出来,让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风俗、地方特色民居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得以保护、继承和发展,真正让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加倍放大。

(四)加大民间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和宣传推介力度。广泛宣传,充分展示我县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文化活动载体,积极开展民间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村社(社区)活动,抓住春节、蛴蟆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重阳节等重大民俗节日活动机会,搭建平台,全方位展示我县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不断推动我县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南充人大微信公众号

SCNCSRD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