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1/12/21 上午12:00:00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四川南充人大网 >> 最新信息 >> 调研报告 >> 详细内容
最新信息
组织机构
地方法规
决议决定
审议意见
制度规章
常委会工作动态
地方立法
监督工作
选举任免
法治南充
代表工作
人大论坛
工作研究
一府一委两院
县乡传真
区县动态
领导班子
公告通知
代表大会专题
代表之星
议案建议办理
南充人大好新闻评选
人大理论研究
调研报告
视频新闻
 
扶贫“手拉手” 大爱“心连心”
来源: 南充人大网 时间: 2017年11月23日 20:53

——关于阆中市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阆中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陈少杰)

为积极推进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确保2018年顺利“摘帽”,贫困村全部“销号”,贫困户全部“越线”,阆中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于8月上旬至10月底,深入全市30个乡镇、68个贫困村、15个非贫困村,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筑富路——扶贫惠民生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市立足市情,积极行动,多措并举,以142个贫困村为主战场,以6万贫困人口为主攻对象,全方位落实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部署,举全市之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两年以来,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基础设施大幅提升,贫困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减贫目标逐步实现。我市立足于“实事求是、分类推进、先难后易”的原则对贫困户开展扶持。2014年减贫3332户、10065人;2015年减贫4141户、11967人;2016年减贫5697户、16349人,退出贫困村33个;2017年,省、南充统筹安排我市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是33个村退出、2160户6270人脱贫,我市主动加压明确了56个村退出、3027户8252人脱贫。目前,退出村项目建设已完成95%,贫困户收入稳步增长,预计能够顺利实现年度目标。

(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17年,修建村道191.8公里;建集中供水站76处,管网延伸2037km;建设农村单户井926口,联户井123口;建成村级文化活动阵地47个;新(改)建卫生室56个,已投入使用44个;新建基站4个、光纤接入7个、信号优化22个;启动“四川科技扶贫在线”阆中运管中心建设;完成了14个农村精神文明示范点建设规划,并启动了文化墙建设工作;完成了农网升级改造项目9个。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破除发展瓶颈,增强发展后劲,群众出行难、吃水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三)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17年,对1715户、520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易地搬迁;完成危房改造4533户(D级1709户、C级2824户)、改厨8738户、改厕9287户,修建便民路555.6公里;对全市5840户、12719人实施低保政策兜底,发放低保兜底资金1830.6万元;对63458人进行了财政全额代缴城乡居民医保费用,截止10月,市域内住院共计报销9867.6万元;投入各项教育资助资金4383万元,惠及56569人次。

(四)扶贫机制更加健全。全市49个有脱贫任务的乡镇(街道)划分为3大战区、10大片区,每个片区由1名“四大家”主要领导或市委常委牵头联系,分派28名县级领导包片包村,配合包片领导定期组织召开片区联席会、现场会、推进会,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基础设施建设组、督查考核组等9个工作组,各组由分管该领域工作的常委牵头任组长,18个行业扶贫部门、7个协调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市级领导和行业部门之间有机结合,落实推进各组日常工作,下好上下联动一盘活棋。

鸣警笛——攻坚亦艰辛

脱贫攻坚工作前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非贫困村帮扶重视不够,住房改造不彻底,产业发展缺少特色,群众满意度不够理想。离国家验收标准和贫困群众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帮扶力度反差大。非贫困村帮扶工作与贫困村相比,存在“四个大不一样”:攻坚氛围大不一样。贫困村帮扶挂图作战、“火药味浓”,而非贫困村缺少攻坚拔寨的紧迫感,有的甚至没有制发明白卡、帮扶手册,缺失软件资料。派驻力量大不一样。贫困村主要由省、南充、阆中相关部门帮扶,并向142个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而非贫困村帮扶力量主要以乡镇、村社干部为主,存在“穷人帮穷人”现象。推动方式大不一样。贫困村有脱贫规划,帮扶力度大,而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办法少,效果较差。政策落实大不一样。贫困村的扶持政策基本覆盖到位,非贫困村缺少整村推进的扶持政策,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标准不一,满足不了脱贫需求。

(二)住房改造有差距。房屋改造补助资金不足。在易地搬迁、危房改造政策执行过程中,易地搬迁户人均补助2.5万—3.5万,D级危房改造户均补助2万元,C级危房改造户均补助仅0.85万元,C级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不足,严重影响危房改造效果。临界贫困户危房未纳入改造范围。除贫困户外,我市还存在部分临界贫困户,他们的住房大多数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土坯房,房屋现状较差,急需改造。而目前我市还未将这部分群体纳入改造范围,对迎国检负面影响较大。改厨改厕未完全达标。部分贫困户厨房改造标准底,地坪没有硬化,橱柜质量差。改厕没有完全达到人畜分离,厨房到畜禽养殖区的门洞没有封闭,房内有畜禽粪便气味。危险点源整治不到位。部分危房改造只对外墙可视范围内进行了粉饰,没有彻底根除房屋的危险点源,潜藏安全隐患。

(三)产业发展不理想。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在发展奔康产业园的过程中,为了急于完成建设任务,在项目选择前市场调查不够,对市场需求、风险研判不准,多个脱贫奔康产业园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已出现产品滞销、货款难收等问题。产业运营资金难以保障。部分产业园缺少后期管护资金,群众又无力承担,出现重栽轻管现象,容易造成园区瘫痪,成“半拉子”工程。产业带动性不强。由于扶贫产业基础薄弱,加之受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的多重影响,产业做大做强较为困难,缺乏带动性。部分产业利益链接存风险。由于一些项目没有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即使实现了所谓的短期分红,但这是建立在大量政府补贴基础上,一旦遭遇市场波动,其资金风险、社会风险、法律和道德风险都难以预估。

(四)群众满意度较低。资源配置未充分体现“均衡性”。精准扶贫资源倾斜贫困村较多,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导致非贫困村的群众意见大。工作开展未充分体现“参与性”。在编制脱贫攻坚规划、明确脱贫路径、制定帮扶措施等方面,未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基层包操包办或者闭门造车,甚至脱贫路径张冠李戴,导致群众对基层不信任,出现心生猜忌和抱怨等现象。政策宣传未充分体现“全民性”。精准扶贫工作和扶贫惠民政策向贫困户宣传多,向一般群众宣传少。非贫困户对精准扶贫工作了解不多,对我们出台的扶贫政策、采取的工作举措及取得的工作成效,知之甚少,导致群众满意度不高。结对帮扶未充分体现“主动性”。有的帮扶干部工作作风不实,主动性不强,走马观花式扶贫,与贫困户交流少,没有与群众拉近距离、融洽关系,无法了解贫困户真实想法和真正困难,贫困户对帮扶工作满意度不高。帮扶政策未充分体现“稳定性”。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市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给老百姓带来了大量实惠,但部分政策缺少稳定性,朝令夕改,引发群众不满。如:2016年省定贫困村二龙宫村村道建设,按当时政策,村道建设每公里需群众筹资13万,而同样是省定贫困村紧邻该村的瓦店子村今年实施村道建设,老百姓不筹资,两相对照,二龙宫村老百姓意见特别大,严重影响满意度。

(五)遗留问题未解决。基层反映较多的三个方面:工程前期费用补助额度低。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费用市上补助额度为2%,而实际支付费用需5%,由于乡镇经费紧张,难以支付如此大的差额,影响了图纸设计、工程预算、财评和监理,进而影响了施工进度,同时也增加了乡镇财政负担。交通建设遗留问题解决难。我市有一部分历史遗留工程,工程建好了,却还未立项,报不了账。如金子乡麻石垭村已修建村道5.3公里未立项,老观镇双庙村2015年实施的村道硬化3公里未补助建设资金,拖欠了施工方建设费用和民工工资,影响社会稳定;二龙镇松垭庙村产业园区内现已建设10公里水泥路,而入口1公里水泥路2015年就已建成通车,至今未立项,资金未解决,已导致群众强烈不满,极易诱发矛盾。基层文印经费无资金解决。在准备扶贫软件资料工作中,各贫困村产生了大量打印费,少的贫困村有几千元,多的贫困村高达数万元,村级财力无力支付如此大额费用,给贫困村留下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奔小康——快马需加鞭

下步工作中,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理清工作思路,细化工作措施,凝聚工作合力,弥补工作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摘帽任务,确保全市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增强帮扶力量,实现同步奔康。充实非贫困村帮扶力量。可出台充实非贫困村帮扶力量的文件,让已脱贫村帮扶单位党员干部在与原帮扶对象不脱钩的情况下,再到就近非贫困村帮扶“插花”贫困户;帮扶单位党员干部人数较多而帮扶村贫困人口户数较少的,在满足每人帮扶1户以上后,剩余人员可调整到就近的非贫困村帮扶贫困户。选派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统筹市域内农业技术人员、产业发展大户、“土专家”组成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每个巡回服务小组3—4人,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经常性深入非贫困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关键农时阶段派员驻村开展工作,及时指导非贫困村发展农特产业,解决贫困户种养殖难题。尽力补齐非贫困村短板。对非贫困村存在的短板进行摸排,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配套建设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

(二)加强房屋改造,提升住房质量。调整危房补助资金标准。易地搬迁和D级危房改造标准维持不变,适当提高C级危房改造补助标准。全面排查改建危房。市脱贫办、住建局牵头负责,组织人员对全市危房开展一次拉网式的全面排查,对排查中发现的各类房屋安全隐患,登记造册,落实分类处置措施,尤其是对C、D级危险房屋要尽快采取修缮、加固等方式加强治理改造。整改不合格的“三改一建”工程。对改厨、改厕、改水没有达到基本要求的,要返工整改到位;入户便民路离村社道路接口较远的农户,就地取材,可修建泥结碎石路面、石板路面等,确保晴雨能畅通。比照国验标准,确保房屋改造到位。严格按照住建部《农村危房改造最低建设要求》的规定,首先要消除房屋的危险点源,对梁、柱、墙体进行加固处理后,再行外墙刷白,严禁搞面子工程。

(三)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精准选择产业和项目。各贫困村要根据各自特色,按照“因地制宜,宜园则园”原则确定产业项目,不一定硬性要求村村建立奔康产业园。在产业项目的选择上要长短结合,短效产业要用长效产业来支撑,长效产业要有短效产业来辅助,确保短期有收益,长期有保障。建立管护基金,明确管护责任。坚持“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受益户为管护主体,并从镇、村、社三个层面细化管护责任,镇负有监管督促责任,村是第一管护主体,社是直接管护主体。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激励奔康产业园所在的镇、村、群众投入资金,加强产业园的运行管护。推动“旅游+扶贫”模式。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旅游+扶贫”模式,开发休闲度假、农业观光、采摘品尝、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引导贫困户发展生态养殖业、休闲体验农业。推进“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将奔康产业园建设资金直接补助给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户获得收益。借力江东、江天、江北等大园区,依托脱贫奔康产业园,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产业发展格局,不断增强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

(四)情系困难群体,奉献诚挚爱心。优化扶贫资源配置,提升非贫困村群众满意度。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全乡(镇)一盘棋”思想,统筹兼顾、因户施策、同步推进,在做好贫困村整村脱贫的同时,兼顾非贫困村基础设施改善、主导产业培育和公共服务提升,避免出现相邻村社扶贫政策相差较大的现象,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健全过程参与机制,调动群众奔康积极性。在脱贫规划制定、扶贫路径选择、扶贫项目实施和扶贫项目监测等各个环节,让群众全过程参与,保障群众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调动积极参与意识,激发主动脱贫愿望。提高信息知晓度,增强群众信任感。组织村组干部、帮扶人员进村入户,填写发放简明易懂的政策明白纸,并开好院坝会、田坎会,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面对面进行政策解读,克服部分群众不识字、不理解的困难。丰富情感沟通机制,增强群众存在感。基层干部、帮扶责任人要带着感情,深入农村群众,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定期真情问候外出贫困户,畅通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渠道,让群众在交流中真正感受到自身存在感。

(五)加强统筹协作,解决遗留问题。适当增加工程建设前期费用。建议将各乡镇脱贫攻坚基础建设前期费用提高到3%,补足前期未拨付的费用,确保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实施。切实解决村道建设遗留问题。针对我市已建未立项的村道项目和断头路问题,建议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加强统筹协调,拿出解决问题办法,切实做好村道建设相关遗留问题处置、群众解疑释惑、信访稳定、资料完善等工作,确保村道建设顺利推进,不留后遗症。此外,适度安排贫困村专项资料费用。

 

南充人大微信公众号

SCNCSRD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