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1/12/21 上午12:00:00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四川南充人大网 >> 最新信息 >> 调研报告 >> 详细内容
最新信息
组织机构
地方法规
决议决定
审议意见
制度规章
常委会工作动态
地方立法
监督工作
选举任免
法治南充
代表工作
人大论坛
工作研究
一府一委两院
县乡传真
区县动态
领导班子
公告通知
代表大会专题
代表之星
议案建议办理
南充人大好新闻评选
人大理论研究
调研报告
视频新闻
 
关于全市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来源: 南充人大网 时间: 2018年9月09日 22:27

 

陈圣伦 龙腾飞 寇春茂


根据省委、市委关于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安排,2018年5月以来,市人大民宗外侨委组成专门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联系领导的带领下,紧紧围绕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市委“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战略部署,科学选题,精心组织,扎实、深入开展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取得的主要成效

自2016年以来,全市旅游扶贫工作蓬勃开展。市、县(市、区)扶贫、旅游部门和驻村帮扶单位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3+10”扶贫攻坚政策组合拳相关要求,按照“扶贫搭台,旅游唱戏”的工作思路,盘活贫困村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了贫困村基础设施改善、整村风貌提升和贫困户直接收入增加、收入来源增多,为全市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据统计,全市实施乡村旅游扶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村70个、插花村39个,涉及贫困户3954户、贫困人口11283人。三年来,全市旅游扶贫总共投入资金约11.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5.8亿元,产业发展投入4.1亿元,配套设施投入1.8亿元。实施旅游扶贫产业项目近200个,创建乡村旅游景区17个(其中,乡村旅游A级景区8个),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3个(嘉陵、南部、蓬安)、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33个,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27个,评定民宿达标户65个,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238家,吸纳就业5.4万余人(其中吸纳、带动贫困人口旅游从业1.7万人,旅游务工1.6万人)。乡村旅游年均接待游客1802万人次,旅游扶贫产业年收入46亿元(其中:门票收入2550万元,旅游消费收入457095万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25%以上,带动贫困村农户年均增收924元。2018年上半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75.6万人次,同比增长15.3%,乡村旅游收入48.73亿元,同比增长17.9%,带动949户贫困户就业、创业,实现户均增收1601元。

我市旅游扶贫工作探索出了可供推广的六种模式:

一是景村融合型。以仪陇朱德故里景区、顺庆西山景区、高坪凌云山景区、阆中天宫院五龙度假区为例,景区内和景区周边辐射区的贫困村依托成熟的景区,开办农家乐,种植销售特色农产品,实现了收入成倍增加。朱德故里景区内的5个村,有建卡贫困户 121户,341 人,分别占总户数、总人口的 6.7%、6.5 %,这些贫困户中开办农家乐的 15户,最高的年收入达30多万元,最低的户年收入也有10万元;景区为当地村民提供保安、清洁工、园林工、驾驶员等就业岗位187个,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帮助流转土地 2000余亩,亩均年净收入达1000元;通过“合作社+农户”“能人+农户”,吸纳192户(其中景区内87户)入社,每户通过土地出租、资产入股、保底分红、就业挣酬、效益分成实现年收入1.5万元;通过“景区规划栽植,农户管理获利”的方式,成片栽植水果2000余亩,人均增收达300余元。景区群众率先实现脱贫并带动周边350余户1000余人、全县5000余户1.6万余人脱贫,真正做到了建设一个景区、致富一方百姓。2016年朱德故里景区被列入全国首批“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二是城郊结合型。以嘉陵区凤垭山“天乐谷”、顺庆区西河生态乡村旅游项目、营山县朗池镇“耕读原乡”等为例,利用田园农业生产及农家生活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政府主导打造节假日“一日游”“半日游”环城休闲旅游带,整合扶贫项目资金,推进扶贫攻坚工作,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营山县“耕读原乡”景区利用城郊地理优势,积极探索“农业、农村、农民”+“农旅、文旅、商旅”的“3+3”共生融合模式,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高规格打造,创办产业园区,发展乡村旅游,培育新型业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兴云村从贫困村一跃变成了县城美丽的“后花园”,各方游客纷至沓来,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归乡创业,目前发展势头强劲。

三是园区带动型。以中法农业科技园、西充现代农业科技园为例,以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有机生态农业,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中法农业科技园定位为休闲观光智慧农业产业区,项目规划总投资约18亿元,带动江陵镇1个贫困村、3个插花村流转土地10000余亩,辐射周边村社产业承接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形成了园区带动“1+N”扶贫效应。其中,元宝山村落地园区子项目“鲜花谷”,项目投资约1亿元,该村依托嘉陵江畔、园区腹地区位优势,成立元宝山旅游合作社,将44户贫困户全部吸纳为社员,实施“支部+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以产业周转金入股分红的运作模式,承接中法农业科技园人气带动、业态补充,发展乡村旅游业,让贫困群众有收入、集体经济有基础,目前元宝山村已经从贫困村整村出列,贫困户脱贫摘帽任务高标准完成。

四是产业引领型。以高坪区“百公里柑桔产业带”、西充县“十万亩充国香桃源”、阆中“百里百村杨氏果业园”和各地“奔康产业园”为例,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以知名农产品为主打,以赏花、品果、采摘体验为特色,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动来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带动了沿线扶贫产业规模化发展。西充县鼓楼乡的赵家庙、过江楼、鼓楼、冯儿垭等村依托万亩充国香桃基地,通过产业协会组织带动,定期举办“桃花节”“品果节”等节庆活动,带动群众发展农家乐和配套服务业。仅2018年第六届桃花节期间,基地内120家农家乐共实现旅游收入1500余万元。

五是业主主导型。以蓬安县利溪镇花房子村“花好月圆”、西充县双龙桥村“玫瑰谷”为例,以业主为投入主体、建设主体、运营主体,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带动当地贫困村、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服务等持续、良性、长期受益。蓬安县利溪镇花房子村引进业主袁宗辉投资3亿元打造“花好月园”生态观光园,成立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124户农户(其中:贫困户49户),整村流转土地3500亩,共同建设“花好月圆脱贫奔康产业园”,带动群众走上农旅融合发展之路。2016年,该村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反租经营、流转土地、园区务工等方式,户均增收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2018年,该园区通过建设农庄,拓展餐饮接待、会务服务等功能,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带动该村156名贫困户稳步达到脱贫奔康标准。

六是资源利用型。以南部县八尔湖、升钟湖,蓬安县油坊沟村“百牛渡江”、新园乡油坊坝村“蜀北桑海”为例,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致富一方群众。南部县委政府抓住八尔湖独有的水资源优势和库区周边亲水近水的区位优势,大做 “水”文章,把八尔湖乡所辖的纯阳山村等5个贫困村纳入成片规划,打造出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示范景区,仅在2017年国庆节开园后,当地老百姓摆摊设点出售农副产品、风味小吃,经营农家乐的老百姓就成为了最大的受益群体,日平均净利润就达千元以上。南部县创造出了精准扶贫的“南部经验”,受到了中、省、市各级的高度肯定,其经验在全国广泛推广。

三年来我市旅游扶贫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繁荣了农村经济、美化了农村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旅游扶贫的举措和成效已经得到了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帮扶对象的高度认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大都属于观光型,同质化倾向明显,产品单一,缺少内涵,缺乏后劲,收益上、经营上出现很多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着收入不可持续、产业逐渐萎缩、市场风险增大等困难。

(一)发展质量不够高。按照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来严格对照,已经统计在册的17个乡村旅游景区和75个乡村旅游扶贫的重点村,还有很多没有完全达标。有的乡村旅游旅游业态单一,旅游活动仅仅局限在“吃农家饭、住农家房”,严重缺乏有深度的体验式旅游产品,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乡趣”;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粗糙、深度开发不够,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有的经营业主坐等客人上门、策划包装不力、宣传促销力度不强,难以适应目前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有的地方还存在贪大求洋、人工造景,不顾资源、条件限制“铺摊子”,不切合实际搞“大而全”等问题。

(二)配套功能不完善。有的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交通不顺畅;有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停车十分不方便,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洗手间等公共设施简陋,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难以让人接受、难以留住游客;个别景点农家乐住宿、餐饮等收费价格虚高,不适应乡村旅游消费水平,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我市乡村旅游扶贫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旅游消费季节性特征较为明显,节假日接待能力非常有限。

(三)利益联结不紧密。旅游扶贫产业运行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公司化(业主)管理相对较好,但与老百姓利益联系不紧密,长期获利不明显;村级管理与老百姓联系紧密,但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市场拓展较难,存在很大风险;有的产业园区长期拖欠民工工资,当地民工收入难以得到合法保障;有的业主还有投机心理,挖空心思打政府的主意,享受各种各样的补助政策,自己赚得钵满盆满,再不愿意多投资,没有真正安下心来发展产业。

经调查分析,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是缺乏统一规划。调查发现,大部分地方并没有编制本地乡村旅游专项规划,或者编制了规划,却与区域统一规划不协调、不匹配,规划对接不够,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盲目性和无序性。有的任由经营者盲目投资与开发,导致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很难形成具有竞争性的龙头产品,再加之技术水平和经济基础的相对落后,以及急于摆脱贫困的心态,使一些地方出现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现象,导致修建一些与自然景观或已有建筑不和谐的建筑物。旅游项目质量、格调不高,内容不够新颖,缺少深层次内涵和知识趣味性内容,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也使乡村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乡村游对游客的吸引力逐渐减小,极大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缺乏品质内涵。一些地方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缺乏正确认识,忽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有效保持“乡村性”,有的地方在景观设计、房舍风格、道路建设、建筑用材等方面追求城市化,建筑形式表现生硬,不土不洋,不城不乡,失去乡村本色。旅游者本来是想到乡村,感受一下淳朴民风,欣赏一下老房子,品味一下历史故事,结果到了旅游景区,发现新农村、新社区的建设亮点迭出,居民点洋溢着现代气息,乡村特有的韵味不再,乡土气息的吸引力逐渐弱化。一些地方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把吃粗粮、吃土鸡、吃野菜等同于乡村游,农家饭一度成了乡村游的代名词,农家乐也成了小圈子聚会的代名词,要么喝酒,要么打牌,那些趁着周末想换换口味,到农家乐休闲一两天的人,发现景区的菜品也就那几样,吃来吃去就索然无味了。特色不鲜明,模式不创新,文化底蕴少,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的重要因素。

三是缺乏管理经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各地针对乡村旅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各地农业部门、旅游部门、文化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一旦出现问题,经常找不到负责任的管理机构和明确的管理办法。在经营理念与经营意识上,多数乡村旅游经营者对于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因素重视不够,他们乐意在主体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不愿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休闲环境方面投入;他们大多采用家族式管理,经营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导致了乡村旅游大多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加之我市乡村旅游的开发起步较晚,相应的人才培训机制也不够健全,从行业管理上看,管理力度也比较缺乏,致使许多开发和经营的不当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四是缺乏内生动力。现阶段,在各地旅游扶贫实践中,政府一直充当着无所不能的角色,从旅游开发的方式、资金的筹集、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建设、投资规模与投资方向的确定、景区形象的打造到旅游人才的培养,无一不由政府一手包揽,这就造成了较多形象工程和重复建设。政府直接介入旅游的日常经营活动,滋养了企业和个人的 “惰性”,一部分业主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不主动作为,一味地依赖政府,无论是在生产过程中,还是经营过程中,只要遇到一丁点困难,都要找政府解决,政府为了“检查验收”,为了“面子”,不得不一味妥协。一部分外来投资者由于本身拥有的资本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他们会使有意参与旅游业发展的当地人群处于竞争的相对劣势,加之政府为了鼓励外来投资,出台的一些优惠措施而在不经意间损害甚至放弃了当地贫困人口相当部分的利益,大部分收益都被外来投资者拿走,当地老百姓较少享受旅游产业带来的红利,一定程度上偏离旅游扶贫目标,这也导致部分群众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情不高。

四、对策及建议

(一)科学规划,紧紧抓住“乡愁”这个“魂”。 “乡愁”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保持乡村旅游产品的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是乡村旅游魅力持续不减的基础,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和氛围是都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因此,在乡村旅游规划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中探寻乡村发展的文脉、生活习惯的演变、民俗风情的沿革,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要去园林化、去城市化,要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文化,尽可能保留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增强村庄的历史厚重感。在建设中要尽量做到不劈山、不砍树、不填河、不大拆大建,尽可能保留和改造好老房子,赋予其新的生命,真正达到“房屋炊烟起,院中鸡啼鸣,树上鸟儿叫,塘里鱼跃欢”。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天趣、闲趣、野趣融和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只有这样,建设出来的乡村才会有“乡愁”的意境。

(二)竞争引领,死死扭住“质量”这根“筋”。质量是发展的前提。要努力提升品质。依照不同目标市场定位,由外来投资者和当地村民提供不同档次的旅游产品与服务,丰富产品类型,实现利益互补。要切实加强管理。乡村旅游地的政府要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办法,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对现在初具规模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尽最大努力巩固成果,力争建一个成一个,见效一个,真正实现“产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农民变商人”。要牢固树立市场经济观念。运用市场法则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业主和群众的积极性,处理好外来投资者和当地村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增强内生动力。

 (三)分类指导,环环扣住“命门”这个“穴”。所谓“命门”就是关键点,就是要害处。只有在关键点上着力,在要害处上使劲,乡村旅游才能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景村融合型:最关键的是把景区做大做强,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壮大带动力。一是要把品牌做响,解决客人“奔着什么来”的问题;二是要把服务做优,做到环境美、服务好、特色明、价格优;三是要把关系理顺,加强村与景区的密切配合,实现良性互动、利益均沾。

城郊结合型:主要功能是为城市人员提供休闲的去处,最关键的是营造好浓浓的休闲氛围,让人们“愿意去”。一要把宣传做好,不断扩大知晓度;二要把产品做对路,对接城市人的休闲需求,在特色农家乐、儿童游乐、垂钓、采摘等方面开发对应的产品,让人们去了玩得尽兴、吃得舒服;三要求变求新,不断推出新花样,持续激发人们的旅游激情,达到去了还想去的目的。

园区带动型:最关键的是把园区建设得有规模、上档次,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一是要高标准建设好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解决客人“如何去”的问题;二是要丰富园区的产品内涵,激发游客的消费热情,实现“产品变商品”;三是要树立诚信意识,把游客当“上帝”,倾情为他们服好务。

产业引领型:最关键的是把产业做大做强,使其具有引领一方经济发展的实力。一是要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加、销”不脱节;二是把当地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牢固树立“业兴家旺、业衰我耻”的观念,真正把“产业”当“家业”,真心实意支持产业的发展;三是要把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好,力促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业主主导型:最关键的是把业主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好。一是要把业主的心安定下来,业主要有“扎根创业 致富一方”的思想;二是要把业主与村民的利益关系处理好,真正实现互惠双赢;三是要营造好重视发展、支持发展的良好环境,依法保护业主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资源利用型:最关键的是把资源特色做到极致。一是要把资源当“宝贝”,牢固树立资源不可再生理念,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二是要把产品做得有特色、有品位,突显资源的独特性,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三是要按照旅游要素保障的要求完善各项配套,为游客提供完美舒适的旅游环境。

(四)力促发展,牢牢把住“创新”这个“关”。“产品”是乡村旅游的“中枢”,乡村旅游产品升级创新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出路。要高质量开发旅游创意产品。紧紧围绕农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特色资源,用文化和创意改造农业,使农业结合生产、生活、生态发挥创意,研发出具有独特性创意的农产品或活动,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健身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旅游产品,以乡村旅游产业为催化,将现代农业、健康养生养老业、文化创意产业、体育运动产业等全产业融合起来,构筑乡村旅游引领的复合型产业链条,激活乡村产业经济造血功能。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营销问题。有组织地策划一些文化活动,大造声势,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农家气氛及农事节气,举办好“节会”,如三会镇蛴蟆文化节、世阳镇七夕紫薇情人节、营山黑山羊美食节、南部县钓鱼节、西充县桃花节等,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让旅游者体验返璞归真和乡野的乐趣,收获劳动成果和生产生活知识,这样既提高了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性,又延长了逗留时间留住了游客,还带动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达到“办好一个节庆,活跃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目的。要多方筹措资金,保障必要投入。旅游扶贫工作必须跳出资金短缺的圈子,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广开门路,多渠道筹措旅游扶贫发展资金,建议财政部门增设旅游扶贫专项基金,优先扶持那些旅游开发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业主也要广聚社会闲散资金,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化解拖欠民工工资问题,确保贫困群众基本收入不受影响。

旅游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培育旅游新业态、新经济、新模式,促进和实现贫困群众参与旅游扶贫“全覆盖”,获得旅游收益“长效化”, 用更高标准更实措施全力推动旅游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助推南充建设“成渝第二城 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目标早日实现。


 

 

 

南充人大微信公众号

SCNCSRD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