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1/12/21 上午12:00:00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四川南充人大网 >> 最新信息 >> 代表大会专题 >> 详细内容
最新信息
组织机构
地方法规
决议决定
审议意见
制度规章
常委会工作动态
地方立法
监督工作
选举任免
法治南充
代表工作
人大论坛
工作研究
一府一委两院
县乡传真
区县动态
领导班子
公告通知
代表大会专题
代表之星
议案建议办理
南充人大好新闻评选
人大理论研究
调研报告
视频新闻
 
关于南充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 南充人大网 时间: 2022年1月08日 09:59
2022年1月6日在南充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南充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计划草案提请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积极落实中、省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认真执行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市经济运行持续向好、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2021年计划执行情况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除规上工业增加值外,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21年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1.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600亿元,增长7.5%以上(预计数,下同)。
2.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
3. 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30亿元,增长9.8%。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6%。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80.3亿元,增长13.5%。
6.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4.6亿元,增长8%。
7. 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8921元,增长10%。预计全年增长8.5%以上。
8. 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1983元,增长12.2%。预计全年增长9.5%以上。
9. 前11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控制在省下达3.5%的预期目标内。
10. 前三季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
11. 截至11月底,城镇新增就业达到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3%,控制在省下达4.4%的预期目标内。
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增速可以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做大做强三次产业,经济发展恢复提升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年粮食生产完成播面849.6万亩、产量317.1万吨。预计年末生猪存栏超393万头,全年出栏生猪560万头、增长7.3%。持续推进“中国晚熟柑桔之乡”“中国木本油料之乡”建设,新建晚熟柑桔、木本油料、茶桑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9.6万亩,新增22个现代农业园区。全市“三品一标”总量达到450个,入驻“好充食”品牌主体达250家。天龙潭散养鸡蛋获第五届上海农博会金奖,尚好桑茶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预计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7.5%左右。
工业经济回暖向好。1—11月,汽车汽配、油气化工、食品饮料三大产业集群分别实现产值745.2亿元、188.3亿元、434.3亿元,分别增长13.9%、8.4%、3.5%;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产值77.7亿元、94.1亿元、99.1亿元,分别增长13.6%、12.4%、13.6%;丝纺服装产业实现产值330.4亿元,增长4.3%。预计全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70户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由年初的7.3个百分点缩小至1.5个百分点以内。
第三产业总量攀升。截至11月底,全市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6户、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2户,实现社会物流总额4384.5亿元、增长16%。全市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73.9%、列全省第2位。前三季度,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29.7亿元、列全省第4位,增长10.4%、列全省第8位。南部县成功申创省级服务业强县。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旅游景区5个,鹤鸣山旅游景区、保宁醋文化博览园进入创建4A级旅游景区评前公示名单。预计全年实现文旅产业产值1100亿元。
民营经济活力迸发。深入实施民营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1—11月,新增民营经济贷款67.1亿元、增长5.5%,为民营企业新增减税降费5.5亿元,办理延期缴纳税款623户次、金额达6239.8万元。为三环电子等12家企业争取电能替代近1亿千瓦时。全市新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4.2万户、占新增市场主体的98%,总量达到33.3万户。前三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1148.2亿元,占GDP比重达62.2%、列全省第2位。我市3家企业入围“2021四川民营企业100强榜单”。
2.聚焦重点扩大内需,内生动力稳步增强
争资引项再创新高。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我市12个重大项目、7个重大平台、25个重大事项纳入《四川省“十四五”规划纲要》。32个重点专项规划、22个一般专项规划编制加快推进。聚焦国省“十四五”规划、重大战略、“两新一重”等重点方向,建立“1+11+N”项目储备库,谋划在库项目8898个、总投资3.26万亿元。截至11月底,全市共争取到位中省资金360.7亿元、列全省第1位,其中中省预算内项目资金23.65亿元、列七大区域中心城市第2位;争取新增债券101亿元,历史性突破“百亿”大关。
投资保持高位增长。全年举行4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开工项目486个、年度计划投资739亿元。截至11月底,32个省重点项目、300个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339.7亿元、2137.2亿元,投资完成率分别为129.6%、128.2%。“双高铁、双机场、三高速”扎实推进、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即将开工;吉利商用车新能源客车及新能源商用车动力总成、锂离子电池生产加工等重点项目全面完工。新建4G、5G基站1502个,充电桩420个。1—11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3%,列全省第3位。我市省重点项目推进连续6个季度、投资运行连续2个季度进入全省“红榜”,市政府连续5年获评全省项目和投资工作先进单位。
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大力实施夜间消费创新、传统消费升级等“七大行动”,成功举办“印象嘉陵江·南充好味道”“南充迎春购物月”等各类消费活动。全力打造11个“夜经济”消费圈,推进1000余家知名网红餐饮企业入驻快手电商平台。1—11月,实现网络交易额289.1亿元,增长17.1%、高于全省3.8个百分点。顺庆区成功申创“2021川派餐饮发展先行区”,阆中古城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3.深度融入双圈发展,城市建设提档升级
协同发展持续深入。细化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点任务,深度谋划2022年川渝合作重大项目10个。推进与成都市、重庆合川区等地战略合作,与重庆黔江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持续深化川东北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推进阆苍南一体化协同发展,有序推进川东北经济区“三个十大”涉南项目。大力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全省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座谈会在南充召开,我市工作得到省委主要领导充分肯定。
临江新区持续发力。积极向上对接争取,省政府出台支持南充临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争取到省预算内资金2亿元、占全省总额的40%。研究制定《关于支持南充临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行)》《关于加快发展南充临江新区“飞地经济”的实施办法(试行)》。新区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形成,谋划储备项目492个、总投资1.1万亿元。举办南充临江新区投资推介暨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等7轮集中推介活动,新招引落地三环集团电子元器件生产项目、超迈光电薄膜沉积装备及器件产业化项目、力剑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等39个项目,到位资金87.8亿元。新区内省市重点项目完成率达130.5%,凯普松高新电子产业园、临江新区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前三季度,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9亿元、增长15.2%。临江新区成功入选2021年全国城市新区“五新”潜力50强。
中心城区持续做优。1—11月,主城区78个重点城建项目完成投资162.2亿元,嘉陵区耀目路综合改造、都京港嘉陵江大桥延伸线工程等项目建成投用,将军路大桥等项目加快建设。预计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6万人,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8.1%。深入实施“南充市城镇污水治理两年攻坚行动”。南充上榜“中国美好生活城市——十大舒适之城”,入围“中国绿色影响力典范”名单,获评“2021践行生态文明发展优秀城市”。
县域基础持续夯实。编制实施顺高嘉、南西蓬、阆南仪、营山融渝发展等区域规划。高坪区、蓬安县成功入选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顺庆区、南部县、营山县、西充县获评全省2020年度“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南部县、阆中市、仪陇县、营山县进入“2021年中国西部百强县”。高坪区入选“全国首批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西充县成为全省首批10个“鱼米之乡”建设试点县之一。
4.扎实推进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推进改革事项88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等改革成效明显。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18户市属国企重组为6户市属一级监管企业。扎实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23个试点乡镇新增周转房3.9万平方米,试点乡镇数量和建设体量均居全省第一。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我市成功列入全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南充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中欧班列(南充号)始发开行。精心组织参加第十八届西博会、2021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四川制造业投资推介会等国省重大活动,成功举办深圳、杭州、成都、西安投资推介会等专题招商活动,新增商汤科技、雄信食品2家外资企业。1—11月,新签约项目245个,其中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08个,到位外资6.2亿元。
创新动能加速集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南充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取得重大进展,天宫院·五龙乡村振兴创业孵化基地等3家园区(基地)入选省级创业孵化基地。举办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南充)等科创活动。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投入达到20.4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5位、增长47.8%,投入强度达到0.85%、提高0.25个百分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9户、列全省第6位,科技部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50户、列全省第3位,中科九微“磁悬浮分子泵”、九天真空“薄膜真空规”等项目入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02专项”。1—11月,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35亿元、增长10.6%,预计全年突破800亿元。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建立“五方联动”推进机制,开展“千企座谈·万企问计”企业意见建议征集活动,推出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政策措施。深化“放管服”改革,97.7%的行政许可事项、100%的公共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可网办比例提升至99.6%,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平均用时压缩至54个工作日内、综合提速70%。搭建银政企对接平台,为全市重大项目及重点产业融资160亿元。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截至11月底,我市在全国地级市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中较年初上升51位。南充获评2020年度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先进集体。
5.积极优化公共服务,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效明显。不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1047个定点帮扶单位全覆盖帮扶1184个脱贫村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动态消除4472户11943人返贫致贫风险。积极深化东西部协作,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解决22.5万人就业。新增76家企业、1272种产品入选《全国消费帮扶重点产品目录》,今年累计销售消费帮扶重点产品13.38亿元。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争取中省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1.51亿元,实施项目4415个,乡村振兴基础进一步夯实。
社会事业更加进步。全面落实教育强市战略,南充高中高坪校区等16所中小学、幼儿园建成投用,新增学位2.6万个。深入落实“双减”政策,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87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开展课后服务。2021年高端医疗人才“基层行”活动正式启动,市中心医院江东院区正式开诊,全市“三医”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加快市图书馆维修改造、市文化馆新馆和市博物馆陈列布展。成功举办市第六届运动会。“金牛”机械大木偶亮相2021年央视春晚。全市庆祝建党100周年歌咏活动圆满举行。《新闻联播》播出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我市承办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暨首届巴蜀合唱节活动。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始终把稳就业放在突出位置,1—11月,开展“春风送岗位、就业暖民心”春风行动等各类招聘会207场,2021届大学生就业率98%,农民工转移就业222.5万人,“果城月嫂”“德乡人”被评为首批“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不断扩大社保覆盖面,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89.1万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17.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603.6万人。发放低保金11.5亿元,临时救助各类困难群众5.62万人次。今年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801个、城镇棚户区住房9064套。农村土坯房改造开工3.5万户、开工率97%,竣工2.9万户、竣工率81%。我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经验做法获住建部肯定、全国推广。
生态保护更加有力。牢固树立绿色低碳理念,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南充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93.1%,嘉陵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12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100%。扎实抓好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落实,梳理排查“两高”项目18个,前三季度能耗双控目标预警等级均为三级(绿色),位列全省前五。1830个中省各类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完成1762个,28个长江经济带问题整改完成19个,15个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我市典型案例问题整改完成12个,余下问题整改均按时序推进。
6.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疫情防控扎实高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建立常态化监测预警机制,严格闭环管理,防控形势总体平稳。着力提升疫苗接种能力,坚持户户见面、户户落实、户户建档,实现适龄无禁忌人员“应接尽接”,接种量居全省第二。
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圆满完成全市乡镇、村(社区)换届选举。全面加强市域治理,建成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3256个并实体化运行,完成2885个村(社区)“雪亮工程”建设。持续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市县乡村网格四级平台五级网络健全完善,重新划分网格4177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4450人,城乡网格实现全覆盖。
风险防范卓有成效。及时偿还94.6亿元到期政府债务本金,债务风险整体可防可控。加大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全市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稳妥推进“问题楼盘”化解,商品房销售止跌回稳。信访总量批次和人次分别下降38.1%、36.9%。有序推进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洪、安全生产等相关工作,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9.1%、36.7%。
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实力不强、发展质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争创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还任重道远;企业数量少体量小、园区功能差承载力弱、产业层次低链条短,产业支撑特别是工业支撑还十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开放水平不高、营商环境不够优,国企改革相对滞后,发展动能还有待提升;公共服务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生态建设补短板任务艰巨,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对此,我们一定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当前,“两个大局”相互交织、“两个百年”历史交汇,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省委“一干多支”等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实施、交汇叠加,省委支持南充建设成渝地区北部中心城市和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带示范市,市第七次党代会确立“建成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充”的奋斗目标。站在新的起点上,南充发展面临多重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南充产业特别是工业支撑还不够强劲,内生动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必须紧抓重大政策、重点项目落地落实,朝着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的目标奋勇前进。
2022年全市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大力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八项重点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综合考虑,2022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以上,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8.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一)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夯实高质量发展底部基础
增强产业集群引领力。制定出台《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关于支持重大产业发展强化要素保障的若干措施(试行)》,启动制造强市七大攻坚行动,推动汽车汽配、油气化工、食品饮料三大产业向“集群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力争规上企业产值分别突破950亿元、220亿元、520亿元;推动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拉长链条、壮大规模,力争规上企业产值分别突破100亿元、120亿元、120亿元;改造提升丝纺服装等传统产业,力争规上企业产值突破370亿元。设立南充市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
提升工业园区承载力。编制出台《南充市工业园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坚持“一园一主业、一园一特色”,进一步明确园区功能定位、主导产业和空间布局,提升交通、教育、医疗、环境等基础及配套设施水平。南充经开区启动创建国家级经开区,完成省级专业化工园区认定,建成D级化工园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专业化园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申报全省“5+1”重点特色园区。持续开展园区低效用地整治,深化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新建标准化厂房15万平方米,新拓展园区面积17平方公里,园区投资强度提高5%以上。
强化企业主体支撑力。实施重点企业“贡嘎培优”、中小企业“提质壮干”、小微企业“扶幼育苗”、优质企业“上市发展”四大企业梯度培育发展攻坚行动,积极推进吉利商用车、三环电子等6户培优企业营收倍增行动,加快华清八度光电、九天真空等企业上市培育,力争新增国省“专精特新”企业20户以上,营收10亿元以上企业突破70家。开工建设月星锂电池、超迈光电等项目,加快推进四川新迈越、凸酒技改迁建、联盛新材料等项目,力促德美金属、小铜人线缆等项目竣工投产。

(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增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大力推进产业创新。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快5G基站、川东北大数据中心等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上云企业突破200家、网络零售额突破35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升级创新载体,力争国家高新区创建通过评估验收,加快创建国家农高区,推进三环电子研究院、吉利新能源商用车研究院等研发平台提质增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南充分中心、南充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南充市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水平。
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建立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户,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50户以上。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力争R&D经费投入突破23亿元。支持嘉陵新能源汽车特色小镇双创示范基地、南充高新孵化园等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力争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突破80万平方米。启动新一轮市校科技合作,支持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和西南石油大学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
优化提升创新环境。大力实施《关于支持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市的若干政策(试行)》,积极推行科研项目“揭榜制”和科研经费“包干制”,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积极搭建企业技术需求、高校科研成果对接平台,设立科技研发计划专项和创新驱动发展专项。推广使用“天府科创贷”,引导科技企业综合运用知识产权质押等途径融资。深入实施“果州万人计划”“嘉陵江英才工程”,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00名以上、团队100个以上。组建市级特派员工作站30个。积极承办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办好“双创活动周”和第六届“嘉英荟·南充双创大赛”。

(三)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树牢高质量发展鲜明导向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开展城镇污水治理两年攻坚行动,全面完成嘉东污水处理厂三期建设,加快推进南部县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顺庆区城市排水雨污分流改造及文峰二期二阶段、荆溪二期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巩固大气和土壤环境治理成效,深入开展“三禁”和城市扬尘、汽车尾气等专项整治,抓好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推进工业固废、农村面源等综合整治。抓好中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巩固成效、严防反弹,备战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建立健全环境治理“八大体系”,持续加强嘉陵江流域生态红线监管力度,依法打击非法乱占乱建行为,大力实施江河湖泊岸线生态整治修复、采砂石场还林还绿行动。常态化抓好长江“十年禁渔”监管,促进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实施高质量绿化南充行动,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新增森林蓄积量90万立方米,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贯彻落实《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编制好全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对部分新上高耗能项目实施能耗等量或减量替代,持续降低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加大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积极创建国省级绿色工业园区;推进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新能源推广应用等工作,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建设,确保新开工装配式建筑100万平方米以上。

(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彰显高质量发展内生特点
加快推进新区建设。坚持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培育汽车汽配、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打造空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加快建设临江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积极培育外向型产业园区、毗邻合作园区、“飞地园区”,开工建设中景航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园等项目,力促三环电子十一和十二期、“双子塔”综合体等项目竣工投产,支持中科九微、华讯方舟等企业扩产扩能,推动通光光缆、天喜空调等项目技改升级。优化临江新区国土空间及产业布局,加速推进龙门古镇、大营山区域、高铁商务区等重点片区发展,着力建好临江大道、高新大道、空港大道等新区干道。加快实施南充北站站外市政工程,大力推进临江新区污水处理厂、市中医医院临江院区等项目。力争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0亿元、常住人口突破40万人。认真落实省支持临江新区高质量发展“七条政策”和市《关于支持南充临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行)》,形成新区“1+N+3”政策保障体系。加快建设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多渠道引进企业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临江产业发展集团、临江建设发展集团作用,设立临江新区重点产业投资基金。
优化完善城市功能。突出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城市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加快北部新城、会展新城、文峰新城扩容提质。启动建设滨江大道南延线、音空山隧道等项目,加速推进南充国际会展中心、黄金江岸二期、南炼记忆公园等项目,建成华新路至四海街隧道等项目。完善“基础65+特色14”指标体系开展城市体检,靶向推进城市更新,力争城建板块重大项目完成投资680亿元以上。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深化城市“十乱治理”专项行动,完成既有住宅增设电梯150部以上,新建智慧停车场8个、公共(专用)充电桩1000个以上,城市建成区海绵城市面积达到35%。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深入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落实南充融入双城经济圈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扎实推进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成南干支联动、融渝配套发展,推动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飞地园区”。深化与重庆渝北、合川、丰都、黔江等地战略合作,加快推动实施川东北经济区“三个十大”涉南工程项目。加快阆苍南沿江快速通道等项目推进,建设阆苍南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的交流合作。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产业,支持县(市、区)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支持阆中开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试点示范,申报全国城市更新试点示范市。支持仪陇县做好全国乡村建设评价试点,高坪区、蓬安县争创天府旅游名县。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强县强区强镇培育计划,深入开展“小县优城”城市化提升行动,提质发展阆中江东新区、南部满福新城、蓬安凤凰新城,加快建设西充南西田园新城、营山北部新城、仪陇河西组团。全力加快县域重点镇建设,争创2个以上首批省级百强中心镇。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重点关注全市57.8万脱贫人口和动态监测对象,全面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点。深化东西部协作,持续开展定点帮扶、驻村帮扶。扎实抓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统筹推进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新建现代农业园区16个,引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以上,粮食总产量317万吨,出栏生猪560万头,现代农业集群产值达到1450亿元。大力推广“好充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力争入驻“好充食”企业达280家,“三品一标”新增30个。招引省农业担保公司来南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支持我市农村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农村交通运输三大工程,力争建成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公路500公里,创建1个省级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1个“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完成农村土坯房分类改造整治2万户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62座。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力争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完成年度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利用。

(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大引擎
推动体制改革再提速。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体制机制。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新发展各类市场主体3万户以上。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各项任务,加快构建国企发展新格局。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投融资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全力争取一批全国、全省改革试点,努力探索一批切口小、见效快、惠及群众及民生领域的“微改革”。
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开展全省和成渝地区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年行动,试运行市场主体直接评价营商环境机制。搬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持续推进“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强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落实全市“证照分离”改革事项全覆盖和数据共享工作。围绕“六大环境”“18项指标”,逐条推进《南充市建设全省和成渝地区一流营商环境80条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力争2022年底,营商环境省级评价一级指标排位进入全省“一方阵”。
推动开放平台再升级。强化保税物流中心(B型)运营水平,常态化运行好中欧班列,努力招引一批加工贸易企业落户,力争申建综合保税区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高质量推进四川自贸区南充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持续深化制度创新、赋能放权、协同开放三大攻坚。扎实开展跨境电商进口零售试点,积极创建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推动招商引资再突破。编制“331”重点产业招商引资指引手册和“两图一表”,持续发起对外开放“春夏秋冬”四场攻势,扎实开展每月“开放周”活动。办好第八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积极参加2022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等重大平台活动,力争省级平台签约项目投资额稳居全省“一方阵”。聚焦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等产业发达地区和温州、台州等东西部协作地区,主动谋划举办一批综合性投资推介会和特色专题招商活动,重点招引一批“三类500强”、行业前10强、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力争全年新签约项目230个以上,其中制造业项目120个以上,实现到位资金760亿元以上。

(六)坚定不移扩大内需,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深入研究、精准对接国省投资政策、走向,加强汇报衔接,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省投资计划。进一步完善项目生成、推进和保障机制,运用好“红黑榜”通报和现场核验等机制,加快南广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大力推进成达万高铁、汉巴南铁路,成南扩容、南潼、南充过境高速,阆营高速、高坪机场三期改扩建、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武引二期南部灌区、嘉陵江高等级航道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阆中机场、将军路嘉陵江大桥、顺蓬营一级公路等重点项目建成投用。力争33个省重点项目、300个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分别超214亿元、1047亿元。
深入挖掘消费潜力。大力实施夜间消费创新、传统消费升级等“七大行动”,精心打造嘉陵江夜游、“阆苑不夜天”等夜经济名片,积极发展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模式,开展购物节、美食节、啤酒节、汽车展销节等消费促进活动。实施“老字号”焕新计划,做大做强保宁醋、川北凉粉等特色品牌。打造“15分钟便捷生活消费圈”,推动五星花园、白马湖等商圈改造升级,火车北站、南充万达等商圈加快建设。积极培育定制消费、户外消费、体验消费等新消费模式,打造具有巴蜀特色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四大支柱型服务业”,积极培育“五大成长型服务业”,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数字赋能等“六大工程”,力争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6%以上。加快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市、国家级快递示范产业园,组织实施全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定期举办银政企对接会,推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普惠小微和绿色金融,力争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4%、17%以上。高质量办好中国丝绸博览会、2022四川国际文化和旅游节、2022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等文旅活动,力争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70亿元。

(七)切实改善民生福祉,擦亮高质量发展厚重底色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推进30件民生实事,确保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比重稳定在65%以上。新开工建设城镇棚户区改造6290套、老旧小区改造6.85万户,建成保障性住房3700套以上。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百万青年见习计划”,扎实做好农民工转移就业,力争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推动建成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扎实开展养老保险精准扩面行动,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加快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提升人口服务水平,积极实施南充市养老服务“九大工程”,新建城乡养老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30个。全面落实“三孩”政策,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建成12所公办幼儿园。抓好残疾人、农村“三留守”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帮扶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做好农民工服务等工作。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落实“双减”政策,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集中整治,提升课后服务水平。重点推动川北医学院大学城校区、西华师范大学扩建、南充高中文峰校区等项目开工建设,支持西南石油大学(南充)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推进南充巴川学校、营山教育基地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2万个以上。积极备战第十四届省运会,推进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乡镇农民健身工程、村级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加强国家卫生城市和公立医院等级创建工作,启动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市传染病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妇女儿童中心、仪陇县医疗中心、西充县人民医院城南院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县域医卫次中心9个。加快推进市博物馆装饰装修及布展工程,推动市科技馆、市方志馆开馆运行。
全力保障安全稳定。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做好境外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返)南人员排查管理,推进疫苗接种工作。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稳妥有序推进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加快金融存量不良资产处置和风险化解,稳妥处置“涉险楼盘”“问题楼盘”。抓好粮食购销领域省委专项巡视问题整改,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经营秩序,切实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做好防汛抗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应对工作。纵深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完善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机制,坚决打击恶性治安刑事案件、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全面启动第二批城乡社区治理试点项目,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积极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和第二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各位代表!新目标旗帜高扬,新征程号角鸣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虚心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建议,守正创新、奋勇争先,劈波斩浪、攻坚克难,为建成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充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