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1/12/21 上午12:00:00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四川南充人大网 >> 最新信息 >> 代表大会专题 >> 详细内容
最新信息
组织机构
地方法规
决议决定
审议意见
制度规章
常委会工作动态
地方立法
监督工作
选举任免
法治南充
代表工作
人大论坛
工作研究
一府一委两院
县乡传真
区县动态
领导班子
公告通知
代表大会专题
代表之星
议案建议办理
南充人大好新闻评选
人大理论研究
调研报告
视频新闻
 
关于南充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 四川南充人大网 时间: 2023年1月09日 15:40
2023年1月3日在南充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南充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南充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计划草案提请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市委七届二次、六次全会精神,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345发展改革工作思路”,出台实施“稳住经济增长34条”等一揽子政策措施,高效推进“两个统筹”,认真执行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市经济运行持续恢复、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2022年计划执行情况

1.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达1900.4亿元、增长0.5%,预计全年总量达到2660亿元、增长0.5%。

2.1—11月,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0.7%,预计全年下降10%。

3.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7%,预计全年增长2.4%。

4.1—11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预计全年增长10%。

5.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预计全年增长2.5%。

6.1—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20.5%,预计全年下降15.8%。

7.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0319元、增长4.8%,预计全年增长4.5%。

8.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2800元、增长6.8%,预计全年增长6%。

9.1—11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预计全年控制在省下达3%的预期目标内。

10.前三季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

11.1—11月,城镇新增就业达到6.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9%、预计全年控制在省下达4.4%的预期目标内。

一年来,受疫情多发散发、房地产持续下行、财政收入下滑等超预期和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加之产业转型、结构性矛盾破解仍须加力,全市经济发展爬坡过坎、曲折艰难,部分指标不及预期,未能实现年初计划。但全市上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向前迈进,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速可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全市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住了经济大盘。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三次产业回稳向上,产业体系加快完善

农业生产拓面增效。复耕复种撂荒耕地44.4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48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播面850万亩、产量318.7万吨,年出栏生猪598万头以上,粮食播面和生猪出栏量稳居全省第一。新建特色产业基地10.1万亩、现代农业园区16个,现代农业园区总量达116个。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81家,加工转化率70.5%,预计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突破700亿元。全市入驻“好充食”主体达271家,尚好茶业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三品一标”总量达766个。预计全年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4%。

工业经济筑底企稳。聚焦建设区域制造中心,开工建设永盈新材料等47个项目,加快建设中景航天等53个项目,竣工投产吉利E51车型技改等50个项目。出台“支持制造业发展16条”等支持政策,推行“防疫泡泡”生产模式,实行县(市、区)长直管工业,兑现市级工业发展资金8000万元。预计“3+3+1”重点产业实现规上产值2028亿元,成功争取我市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产业集群入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扎实开展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工业企业升规入统89户,纳入省级“贡嘎培优”名单企业3户,新增国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2户,中科九微、和泰光纤成功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新增3户、11户,新增智能制造工厂(车间)3个,三环电子创成全国第七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1月全市制造业PMI重返扩张区间,制造业景气度回暖。

第三产业恢复向好。聚焦建设区域文旅中心,成功举办2022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高坪鹤鸣山、中法农业科技园循环农业园分别创成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六合丝厂成为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阆中市凤舞天宫度假区创成省级旅游度假区。预计全年接待游客8800万人次、文旅产业实现产值1160亿元。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川东北金融中心二期快速推进,全市现有各类金融机构157家,居川东北第1位、全省第3位,金融业增加值120亿元、增长6%。大力发展物流业,保税物流中心(B型)创新营运管理机制,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初具规模,主要快递品牌进村率超85%,预计全年实现社会物流总额5200亿元、增长5%。预计全年新增限上规上商贸服务业企业300户,规上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6%。

现代园区提档升级。1—11月,新拓展园区面积17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新增入园企业150户。国家高新区、农高区创建有序推进。南充高新区上榜优秀省级开发区、创成省级“5+1”重点特色园区,管委会升格为正县级管理机构。南充经开区创成全省首批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点园区,南充经开化工园区认定为全省第二批化工园区。阆中、南部经开区成功创建省院士(专家)园区,仪陇、营山经开区纳入全省循环化园区改造。

2.内生动力稳固强劲,需求潜力充分释放

资金争取创出新高。争取中省预算内资金26.7亿元,创历史新高。发行2022年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08.2亿元、增长17.8%。争取政策性开发性基金项目58个、居全省第1位,资金额度55.4亿元、居全省第3位。争取中长期贷款资金69.5亿元、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财政贴息项目资金25.7亿元。申报国省“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工程项目1090个、总投资7913.7亿元。

投资保持高位增长。出台《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加快项目推进15条”等制度措施,大力推行“六个一”项目工作机制,对未开工的新建项目推行靠前服务、容缺受理、联审联批、落地后补,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和现场推进活动,用好“六未”项目清单、“红黑榜”和“六方联动”等督查考评制度,推动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开工重大项目220个、总投资1202.53亿元,投资规模最大单体工业项目永盈新材料从签约到开工仅用78天,刷新了重大项目开工的“南充速度”,33个省重点项目、300个市重点项目预计完成投资分别超年度计划47、36.6个百分点。我市连续进入第二、三季度全省项目投资运行“双红榜”,在全省“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攻坚行动中,对稳定全省投资贡献突出,被省政府考评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市”,获得专项激励。我市连续6年获得“省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先进集体”。

消费市场活力涌动。开展“蜀你最惠·乐享南充”等各类促销活动百余场次,发放消费券超1600万元,撬动市场消费120亿元。实施商贸业提振八大行动,推动白土坝商圈等品质提升,南充入围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营山县圣桦金街入选第三批省级步行街。1—11月,全市网络交易额增长4.4%、高于全省2.48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总量突破320亿元。10月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0条措施”,市辖三区当月网签商品房1785套、成交金额7.6亿元,环比分别增长55%、38.5%。

3.融入发展稳步深化,城市能级持续跃升

深度融入双圈发展。主动推进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召开两市第一次党政联席会议,建立“1+4”工作机制,签订5个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同成都、重庆合川区等地战略合作,与重庆潼南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营山县打造汽摩配产业园,深度融入成渝双圈发展,成效显著。临江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等5个项目纳入“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年重大项目”。阆苍南一体化协同发展加速。川东北经济区“三个十大”涉南项目有序推进,川东北五市首次在上海开展联合营销,发布三条精品旅游线路。

临江新区加快成势。前三季度,临江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5.6%、37.5%,高于全市5.1、27.9个百分点。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系列规划加快编制。新区规上工业企业达144户。1—11月,深圳怡丰等12个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日上金属扩建、西充智能装备等项目开工建设,13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00.7亿元。签约弘信柔性电子、爱瑞特新能源专用车等项目65个、协议投资946亿元。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双高铁、双机场、四高速”加快建设,将军路大桥等196个重点城建项目完成投资超400亿元,预计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1万人。大力实施城镇污水治理两年攻坚行动,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6.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开工建设城市公园3个、城市道路27条,新增停车位超2万个、公(专)用充电桩1181个,完成既有住宅增设电梯404部、居全省第3位。南充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试点城市、省级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城市美誉度进一步增强。

县域经济基础夯实。顺庆区、阆中市、南部县上榜2022年中国西部百强区、百强县市,阆中市跻身2022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嘉陵区成功创建“国家桑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蓬安县成功申报国家第三批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顺庆区入选第四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顺庆区、西充县、仪陇县入选全省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示范县(市、区),营山县入选省级服务业强县,高坪区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区,西充县全面完成“鱼米之乡”试点县建设任务,南部县建兴镇等4个建制镇入选首批“省级百强中心镇”、数量居全省第1位。

4.改革开放稳妥推进,动力引擎日益增强

改革开放走向纵深。省下改革目标任务走在全省前列。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完成全市42个乡镇片区规划编制。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收官。嘉陵江生态廊道建设等9项改革举措入选全国行业典型案例,政府采购标准化建设等30余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成功开行中欧班列(南充),成为全省第二个中欧班列始发地,积极打通中欧国际卡班。加快建设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川港(南充)丝绸产业园获评为省级国际(地区)合作园区,新增外贸实绩企业42家,全市进出口总额66.4亿元、增长49.7%。开展制造业招商引资百日攻坚、利用外资集中攻坚等行动,工作成效获得省政府通报表扬,1—11月,全市新签约项目263个、协议总投资2273.6亿元,6个百亿级产业项目接踵而至。

创新动能加速集聚。嘉陵新能源汽车特色小镇、临江高科孵化园分别创成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三环电子、中科九微创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充创新桑产业技术研究院、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建成南充双创中心。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23.8亿元、增长16.7%,研发投入强度达0.91%,区域创新能力居全省第5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050户,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预计达900亿元、增长10.8%。

助企纾困成效显著。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帮扶,发放省市“助企纾困政策明白卡”39万份,推动留抵退税、信贷支持等政策直达快享,累计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金额超40亿元,为1.25万户企业(含个人)发放再贷款再贴现资金111.25亿元,保障企业用工“五岗工作法”获省政府表扬推广。为承租国有房屋的市场主体减免租金1086.83亿元。1—11月,全市新发展各类市场主体4.47万户、增长4.9%,目前市场主体达36万户。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在全省率先设立“企业家日”,举办首届系列活动。出台“优化营商环境30条”,实施成渝地区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年和县域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开展营商环境专项巡察、专项审计和专题《阳光问政》,解决一批热点难点问题。营商环境评价进入全省“一方阵”,位列“优秀”等次,7项营商环境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上线运行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一网监”平台、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小时,20项许可(备案)事项办理时间压缩至2小时。与浙江、重庆等省(市)签订“跨省通办”战略合作协议19份,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大厅入驻“川渝通办”事项210项。深化招投标治理,不见面开标、评定分离、远程异地评标“三项制度”相关做法在全省推广。

5.民生保障稳中有进,公共服务更加有力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4352户11463人。全市脱贫劳动人口务工就业人数达23.14万人。争取以工代赈项目23个,发放劳务报酬1141.84万元,我市获评“全国以工代赈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市县”。争取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2.16亿元,实施项目3771个。持续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改造农村危房9700户、土坯房2万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3.6%、规模化供水率达62.3%,完成216个村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新(改)建农村公路超2800公里,完成221个示范村、7.29万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深化东西部协作,到位帮扶资金1.6亿元。我市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市,西充获评全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

社会事业发展进步。高考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大力建设区域教育体育中心,南充大学城加快推进,投用中小学(幼儿园)14所、新增学位2.2万个。预计全年为12.33万名学生减免学费1.78亿元、为20.63万名学生发放助学金等生活补助2.62亿元。我市举办群众体育赛事200余场次,直接参与群众超300万人次,在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中获得35金36银33铜的历史最好成绩。加快建设区域医卫中心,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组建医疗联合体34个,建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9个;推进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市创建,创成2022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3个。市科技馆、市方志馆对外开放,市图书馆新馆投入运行,市文化馆、市博物馆装饰装修有序推进。成功举办第三届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2022四川非遗购物节南充专场大型直播推介活动。

社会保障持续完善。年度30件民生实事如期兑现,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65%以上。开展九大“暖岗行动”,举办200余场网络招聘会,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18.36万人。棚户区改造新开工6290套,老旧小区改造开工6.8万户,建成保障性租赁住房2485套。强化社保兜底,截至11月底,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583.5万人、425.28万人。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每月680元、480元,为60万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1.54亿元,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5770万元,实施临时救助6.37万人次。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94.5%,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100%。全面落实河湖长制,12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嘉陵江干流(南充段)稳定保持Ⅱ类水质。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率达97%。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编制南充市“十四五”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实施方案,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任务,梳理排查“两高”项目,前三季度能耗双控目标预警等级均为三级(绿色),居全省前列。

6.社会环境稳定和谐,安全底线不断夯实

新冠疫情防控有效。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筑牢疫情防控网,加强预警响应、核酸检测、隔离管控等精准措施,累计排查境外人员1.2万人、国内重点地区来返南人员38.8万人。成功应对“8·21”“10·15”等多轮疫情,有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重点风险防范有序。牢牢守住不发生债务违约的底线,加大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有序推进“问题楼盘”化解,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推进,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积极化解信访积案,1—11月,信访总量批次和人次分别下降1.07%、4.09%。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多网合一、一网整合”,嘉陵区希望城小区被评为全国百佳典型案例。大力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扎实做好安全生产、森林防灭火、防汛减灾、社会治安等工作,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社会大局安定稳定。

粮食能源保障有力。在全省率先创建政策性粮油“一链监”系统,实现粮食购销全链条、可追溯监管。推进粮食购销领域专项整治,制定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措施107条、已完成100条。截至11月底,全市地方储备原粮约16.15万吨、成品粮1.29万吨、食用植物油0.99万吨,可满足全市常住人口约3个月口粮需求,市场粮油供应充足、运行平稳。扎实推进能源生产供应,加快推进500千伏电网加强工程南充段等项目建设,成功应对夏季电力保供严峻考验,全市能源供需、能源价格总体稳定。

过去一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把稳增长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有效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大压力”,以及疫情、高温、限电“三大困境”,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承压前行,取得经济恢复增长的良好成绩。与此同时,在一年的艰辛与探索中,积累坚持了源于实践、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实践成果和工作经验,值得发扬推行、持续运用。

——树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理念”。要强理念善转化、不折腾抓落实、保稳定敢担当,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要将其转化为以企业发展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方面工作。

——树牢“345发展改革工作思路”。抓经济、抓发展、抓改革要发挥“参谋部、项目部、执行部”3大职能,紧扣“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推改革建机制提质效、强统筹顾大局创特色、重引领增活力优形象”4项重点,把握“聚焦政策争机遇、聚焦产业谋项目、聚焦项目强推进、聚焦改革优机制、聚焦作风管队伍”5个抓手。做到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又注重十指弹钢琴,统筹兼顾,全面推进。

——树牢“六个一项目推进工作机制”。按照“六未”项目清单要求,建立“一项目一实施方案、一市(县)级领导、一牵头单位、一推进专班、一进度图表、一迎督迎审组”的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含项目信息、审批手续、进度安排等;市(县)级领导负责协调解决项目困难问题;牵头单位履行主体责任;推进专班负责项目跟班推进;进度图表体现整个流程管理;迎督迎审组负责归档整理项目资料、各类督导检查。以此加强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项目高质量推进。

尽管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和经验,但问题短板依然突出、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复杂严峻,疫情影响依然存在,稳增长压力加大;二是第一产业增速下滑、占比过高,第二产业降幅较大、占比不够,第三产业仍需提升、支撑不足,经济结构不优,形势严峻;三是存在工业基础薄弱、制造业支撑不强,对房地产依存度过高、房地产行业低迷,产业投资、民间投资活力不足等结构性问题矛盾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沉着应对、综合施策,加以解决。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加快现代化南充建设的关键之年。南充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期、城镇化加快推进期、农业现代化提质增效期、信息化动能释放期、城乡发展深度融合期、区域发展协同优化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至关重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总体要求。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南充现代化建设,把牢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按照省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牵引,“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抓手,“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坚持“345发展改革工作思路”,以项目为载体,以产业为支撑,更加注重破解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抓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力加快现代化南充建设。

(二)主要预期目标。综合考虑,

2023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指标完成省下任务,并全力争取更好结果。

三、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南充实践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揽。把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牢记宗旨服务群众,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毫不放松防范风险,维护安全稳定;持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升工作引领力,聚焦“现代化南充建设”目标,切实把党的二十大各项决策部署转化为南充工作的具体方案、狠抓落实的生动实践。

以融入双城圈发展为牵引。深度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全面落实“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抓手,大力建设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带示范市、区域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和全省东向北向开放门户。加强新增的双圈建设专项债项目申报实施。积极推进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落实年度重点任务清单,深化交通水利、教育医疗、人才政务、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打造合作共建示范区。加快临江新区建设,大力推进集成授权改革试点,快速推进临江低碳产业园、临江大道等重大项目,强化招商引资,全年招引项目55个、新增实际投资120亿元以上,加快培育现代化南充建设新的增长极。

以抢抓政策性机遇为依托。在用好用活现有稳增长系列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抢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五大政策”利好。抢抓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贷款贴息等方面争取力度,持续夯实全市发展保障;抢抓稳健的货币政策,研究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贴息贷款、中长期贷款等,争取金融机构更大支持;抢抓发展和安全并举的产业政策,以“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为重点,争取中省扶持支持;抢抓自立自强的科技政策,发挥好政府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做实做强创新引领、科技支撑;抢抓兜牢民生底线的社会政策,更好满足群众民生需求。

(二)坚定不移抓项目扩投资,充分发挥有效需求拉动作用

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紧密跟踪国省资金投向,紧扣现代化南充建设,做强项目谋划储备,力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入规划、入盘子。持续用好项目推进“六未”专班和“六个一”工作机制,运用好“红黑榜”通报,加强督导调度、精准开展保障服务,加快亭子口灌区一期、永丰水库等传统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川东北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建设,力争34个省重点项目、300个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280亿元、1100亿元以上。

优化升级城市功能。统筹推进城市更新、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力争建成区海绵城市面积达40%,新(改)建排水管网780公里,实施雨污分流改造320公里以上,争创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加快推进南海大道、南充北站改扩建、城北公园扩建等项目建设,新(改)建城市道路47条、城市公园5个以上,新增城市绿地56.7万平方米。推进背街小巷改造、住宅电梯增设等工作,新建公(专)用充电桩1400个。

持续恢复消费活力。推动顺庆区、阆中市、西充县、仪陇县开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试点。加快五星花园、南门坝等商圈改造提升,优化提升南充北站、下中坝等新兴商圈,积极争创国省级步行街。加快建成南充国际会展中心,大力建设川东北电商新业态基地。做大做强商贸企业,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50户、限上商贸企业70户。落实房地产“一城一策”、保交楼、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稳定措施等系列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以建设制造中心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突出区域制造中心建设。竣工投产永盈新材料一期、中景航天等项目,加快建设弘信电子、爱瑞特新能源环卫车等项目。提早布局预制菜产业,谋划建设半导体核心零部件产业园、“西部柔都”等,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产业集群,确保工业投资增长8%以上,油气化工、汽车汽配产业产值增长10%以上。动态更新市级“贡嘎培优”企业名录库,做强能投化学、吉利商用车、三环电子等重点企业。支持科华石油、九天真空等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新增国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户以上;壮大小微企业规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户以上。全力争创成渝地区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城市,加快智慧南充(一期)建设,力争新增省市级创新平台10家、上云企业100户。加快推进南充经开区、南充高新区创建国家级园区,力争新增国省级绿色园区1个、成渝合作示范园区1个、省级“5+1”重点特色园区1个。持续推进“标准地”改革,深入开展“亩均论英雄”用地评价,清理低效用地超1000亩,盘活闲置厂房2万平方米以上。

巩固区域金融中心优势。发展壮大金融产业,持续打造高坪核心集聚区,加快建设川东北金融中心二期,启动建设中国西部(南充)金融科技孵化谷、人行“一库一中心”、金融商业街等重点项目,力争全市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速达到13%、15.5%,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有序推动企业上市,力争推荐不少于5家优质企业申报进入全省上市后备资源库,进入上市辅导程序企业不少于1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

加快区域交通物流中心建设。打造畅联交通网络,加快建设汉巴南铁路、成达万高铁、高坪机场改扩建和阆营、南潼、南充过境、成南高速扩容等重点项目,做好南充至广安铁路建设前期工作。抓好嘉陵江南充段高等级航道养护,拓展南充港运业务,打通南充到重庆水上长途客运旅游专线,配合重庆推进嘉陵江利泽(合川)航运枢纽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智慧物流,(紧转4版)

(紧接3版)推动南充现代物流园优化升级,规划建设航空港物流园和高铁物流园,重点建设都京港物流园、经开区化工物流园,推动9县(市、区)全部建成县级物流中心,引进头部物流企业3家以上。

打造区域教育体育中心特色。扎实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加快南充高中文峰校区等建设。实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5所、新增学位4000个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和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85%、53%以上。扎实推进南充大学城建设,加快推动川北医学院整体搬迁、西华师大新建临江校区,支持驻市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支持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创建本科大学,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创建“双高”职业院校,加快筹建南充卫生职业学院。推进建设体育强市,积极申办、承办重大体育赛事,开展“城市体育节”等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市体育中心、临江新区奥体中心建设,力争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以上。

提升区域医疗卫生中心能级。全力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深化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等合作,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安贞四川医院,更好满足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迫切需求。推动市中心医院创建省区域医疗中心,支持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创建省医学中心。全面推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中医医院、市传染病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发挥区域医疗优势,加快构建优势医疗专科集群。提高医疗惠民实效,实施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和大医院“减量提质”行动,促进优质卫生资源下沉,力争电子健康卡注册量突破300万张。

扩大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影响。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着力推动县级公共文化场馆“补短板”,深入实施452个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程。启动建设印象嘉陵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按照5A级标准提升张澜故里景区,全力打造升钟湖世界钓鱼城,升级阆中古城、朱德故里等景区基础设施,推进省级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和第八届旅投会签约项目落地。加快天府旅游名牌建设,推动高坪区争创天府旅游名县,支持顺庆区、蓬安县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培育夜间经济、智慧文旅、工业旅游、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力争文旅产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

形成优质农产品进出口集散中心建设合力。打造农产品进出口集散平台,申建进口粮食、木材、肉类等进境指定口岸,争创省3A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启动建设农产品集中展示交易中心、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包装加工中心和冷链仓储配送中心。加快建设国家蚕桑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晚熟柑橘之乡,支持仪陇县、西充县创建国省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推动“好充食”“南充柑桔”“尚好桑茶”等品牌国际化。做强“1+8”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新认定现代农业园区20个以上,培育超10亿元产值加工企业2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达800亿元。

(四)驰而不息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创新开放发展动力源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加大助企纾困力度,不断激发实体经济活力,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推动政务数据共享共用,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持续扩大“川渝通办”“跨省通办”事项范围。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互联网+监管”和政府投资项目“一网监”,提高行业监管水平。办好第二届“南充企业家日”系列活动。严厉打击垄断、不正当竞争行为,强化价格、网络交易等重点领域监管。加强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做好营商环境国省首批创新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和对标创新行动试点工作,破解营商环境堵点卡点,持续打造稳定、公平、可及的营商环境。

创新引领做强支撑。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南充分中心,积极争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九天真空等企业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支持和培育“瞪羚”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扩容倍增行动,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0户以上;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行动,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户,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力争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突破25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5亿元。

建设对外开放高地。加强四川自贸区南充协同改革先行区、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提升保税物流中心(B型)运营质效,争取中欧班列(南充始发)开行图定化,支持三环电子、家丰时装等外贸企业做大做强,力争进出口总额增长12%以上。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攻坚行动,强化“链主”龙头企业和关联配套企业招引,全年新签约项目230个以上,新增实际投资450亿元以上。

(五)聚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步伐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抓细重点特殊群体排查、集中排查、村级常态化排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落实跨省务工交通补助、吸纳就业奖补等政策,统筹利用衔接资金增加农村公益性岗位数量,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的返乡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等安置力度。深化东西部协作,持续开展定点帮扶、驻村帮扶。

建设宜居和美乡村。加紧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全面完成乡镇和村级片区规划。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支持营山创成“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大行动”,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和服务体系,改造农村危房5000户。争创省级乡村振兴先进(成效显著)县1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15个、全省传统村落2个。

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巩固撂荒耕地整治成果,新(改)建高标准农田50万亩,加快300万亩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技术,确保全市粮食播面850万亩、总产量320万吨以上。稳定生猪长效支持政策,全市出栏生猪60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稳定在39万头合理区间。推动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蔬菜总产量450万吨以上。

(六)切实改善增进民生福祉,坚决确保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用心办好民生实事。支持民生事业发展,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65%以上。改造重点片区老旧小区624个,新开工城镇棚户区改造1万套以上,建成保障性租赁住房5000套以上。强化就业服务,力争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50个,新增婴幼儿照护机构20个。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扎实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确保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推进中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移交问题按时按质整改销号,积极做好迎接第三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准备工作。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常态化抓好长江“十年禁渔”监管,力争森林覆盖率超过41.8%,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遏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加大省级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力争全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新增绿色建筑400万平方米,落实“电动四川”行动计划,大力推广新能源车。

保障重点领域安全。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确保财政平稳安全运行。防范化解非法集资等金融领域风险。抓好问题楼盘两年攻坚行动,努力实现保交楼目标。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强化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抓好食品安全三年攻坚行动和药品安全专项治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积极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抓好救灾物资储备,做好防汛抗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应对工作。

守好社会稳定底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持续推进政策性粮油“一链监”系统完善升级等领域改革,切实强化粮食安全保障。强化电力供应支撑,加快各级输变电工程建设,投产高坪林海110千伏输变电等7项工程,促进全市能源供需和价格总体稳定。完善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机制,持续打击恶性治安刑事案件、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深入开展信访“治重化积”行动。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和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向专业化、精细化转变。

各位代表,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虚心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建议,守正创新、迎难而上、勇毅前行,为加快现代化南充建设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