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1/12/21 上午12:00:00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四川南充人大网 >> 最新信息 >> 代表大会专题 >> 详细内容
最新信息
组织机构
地方法规
决议决定
审议意见
制度规章
常委会工作动态
地方立法
监督工作
选举任免
法治南充
代表工作
人大论坛
工作研究
一府一委两院
县乡传真
区县动态
领导班子
公告通知
代表大会专题
代表之星
议案建议办理
南充人大好新闻评选
人大理论研究
调研报告
视频新闻
 
关于南充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 四川南充人大网 时间: 2023年1月09日 15:43
2023年1月3日在南充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南充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南充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提请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全市财政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大政方针、省委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聚力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全力以赴把收入稳住、把支出保住、把风险防住,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一般公共预算:指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2.1亿元(加上留抵退税后同口径完成120亿元),为预算的100%,同口径下降15.8%,其中:税收收入52亿元、同口径下降23.7%,非税收入60.1亿元、下降5.8%;加上上级补助收入419.7亿元、上年结转30.5亿元、调入资金33.7亿元、债务转贷收入57.7亿元、接受其他地区援助收入[援助收入:指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南充相关县(市、区)接收的浙江省对口帮扶援助资金。]1.6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8亿元,收入总量为666.1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3.6亿元,下降2.3%;加上上解上级支出36.3亿元、债务还本支出55.1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7.6亿元,支出总量为612.6亿元。收支品迭,年终结转53.5亿元(按政策规定结转下年继续安排使用,下同),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指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159.3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50.8亿元),为预算的76.4%;加上上级补助收入5.1亿元、债务转贷收入143.4亿元、上年结转28.2亿元,收入总量为336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243.8亿元;加上调出资金33.1亿元、债务还本支出45.7亿元,支出总量为322.6亿元。收支品迭,年终结转13.4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指对国有资本收益作出支出安排的收支预算。]。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7亿元,为预算的99.1%;加上上年结转0.2亿元,收入总量为1.9亿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亿元。收支品迭,年终结转0.2亿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指对社会保险缴款、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险的收支预算。]。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77.2亿元,为预算的100%;加上上年滚存结余143.8亿元,收入总量为421亿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63.4亿元。收支品迭,全市年末滚存结余157.6亿元。

5.地方政府债务。2021年底,全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886.3亿元。2022年收到省财政厅转贷新增政府债券110.8亿元、再融资债券90.3亿元,偿还债务100.8亿元;年末全市政府债务余额986.6亿元,预计2022年政府债务限额1015.6亿元,政府债务余额控制在政府债务限额以内,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分类型看:全市一般债务限额378.2亿元,余额359.7亿元;专项债务限额637.4亿元,余额626.9亿元。分级次看:市本级债务限额109.6亿元,余额104.6亿元;县(市、区)债务限额906亿元,余额882亿元。

(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4亿元,为预算的100%,同口径下降27.3%,其中:税收收入8.7亿元、同口径下降43.8%,非税收入11.7亿元、增长0.3%;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57.8亿元、下级上解收入5.5亿元、上年结转11.1亿元、调入资金10.1亿元、债务转贷收入14.5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2亿元,收入总量为223.6亿元。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7.3亿元,增长7.3%;加上补助下级支出125.7亿元、上解上级支出3亿元、债务还本支出3.1亿元、债务转贷支出11.4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1亿元,支出总量为223.6亿元。收支品迭,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2.政府性基金预算。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28.9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3.5亿元),为预算的100%;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6亿元、下级上解收入5.8亿元、债务转贷收入60.3亿元、上年结转2.2亿元,收入总量为98.8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27.9亿元;加上补助下级支出1.6亿元、调出资金10亿元、债务转贷支出53.2亿元、债务还本支出6.1亿元,支出总量为98.8亿元。收支品迭,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0.4亿元,为预算的96.7%;加上上年结转0.2亿元,收入总量为0.6亿元。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0.6亿元。收支品迭,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79.8亿元,为预算的100%;加上上年滚存结余66.7亿元,收入总量为146.5亿元。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支出78.9亿元。收支品迭,市级年末滚存结余67.6亿元。

以上预算执行情况数据为财政预计数据,待完成全省决算审查汇总并与省财政厅办理结算后可能略有调整,届时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变动情况。

(三)全市重点支出政策落实情况

1.重大项目。全市投入资金111亿元。支持拓展开放通道,“双高铁、双机场、四高速”加速推进;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滨江大道、金融大道延长线、临江新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工程、南充国际会展中心等加快建设,将军路大桥、园包山隧道建成通车;支持强化民生保障,川北医学院妇女儿童医院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市方志馆、市科技馆对外开放,市图书馆新馆、落下闳大剧院投入运行。

2.重点产业。全市投入资金96亿元。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永盈新材料、弘信电子、爱瑞特专用车等重点企业加速落地,智慧南充(一期)、“5G+未来工厂”试点等项目有序推进,南充高新区创成省级“5+1”重点特色园区,南充经开区创成全省首批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点园区。支持举办“南充市企业家日”投资推介、广东制造业知名企业南充行等重大活动,支持开展制造业“百日攻坚”行动,促成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63个、协议总投资2273.6亿元。

3.乡村振兴。全市投入资金120亿元。不折不扣落实过渡期财政支持政策,投入衔接资金25.4亿元,全力支持就业帮扶、产业帮扶、消费帮扶、兜底帮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围绕“5+4+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支持特色优势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支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全市撂荒地整治,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供给,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4.生态环境。全市投入资金10.1亿元。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场保卫战,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推进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厂—网—河—湖”一体化监管项目主体建成,嘉陵江干流(南充段)稳定保持Ⅱ类水质。统筹投入资金2亿元,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和应急排危78处,组织避险转移678起、涉及群众2838户7667人,连续14年地质灾害“零死亡”。

5.教科文体。全市投入资金106.5亿元。教育支出97.1亿元,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和高职各个教育阶段的补助减免等政策和生均公用经费保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改善办学条件,做到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科技支出1.7亿元,支持搭建“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等平台,开展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发行科技创新券,支持企业重大项目科研攻关等。文体支出7.7亿元,支持承办2022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等重大活动,继续推动纪念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体育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支持做大文旅产业、做响文旅品牌。

6.社会保障。全市投入资金75.3亿元。紧扣稳就业要求,统筹就业创业补助、失业保险基金等5.3亿元,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安排公益性岗位2.1万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2万人次,创建就业创业载体343个。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连续18年上调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全年发放各类养老金185亿元。安排16.5亿元,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680元、480元,70.3万名城乡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安排3.8亿元,按低保标准1.3倍保障城乡特困人员供养。积极支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完善落实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政策。

7.卫生健康。全市投入资金66.1亿元。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610元、84元,报销基本医保74.6亿元。持续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财政补助政策,积极支持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提高计划生育特殊奖励补助标准,全面落实计划生育五项政策。

8.社会治理。全市投入资金23亿元。持续推进全市镇村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实施乡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143个,涉及资金1.9亿元,支持46个涉改乡镇干部周转房建设。支持加强基层治理,成功培育首批“省级百强中心镇”4个、“市级重点中心镇”7个,支持村(社区)活动阵地和工作队伍建设,按新标准落实村(社区)干部薪酬待遇。支持依法治市、扫黑除恶、优化营商环境、司法救助、法律援助、信访维稳等重点工作推进,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9.疫情防控。全市投入资金35.3亿元。开启“绿色通道”,全天候保障防控资金拨付和物资采购。投入新冠疫苗接种专项资金4.8亿元,推进适龄无禁忌人员应接尽接,持续巩固全民免疫屏障。支持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建设,强化物资及设备储备,支持建成方舱医院2个,加强新冠救治能力建设。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财政重点投入数据,部分项目存在归类口径交叉的情况。

二、2022年落实市人大决议及财政重点工作情况

2022年是财政经济最为艰辛、最为艰难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疫情反复、高温限电、更大规模减税退税降费和房地产市场预期转弱等多重困难,全市财政坚决贯彻市委“强理念善转化、不折腾抓落实、保稳定敢担当”工作总要求,认真落实市人大决议及市人大财经委审查意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全力做好收入组织、支出保障、改革管理等各项工作,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知难而进,用最大的力气抓收入、拓财源。把抓收入当作最大的事、使出最大的力,不断拓宽收入渠道、挖掘增收潜力,奋力冲刺收入目标任务,为发展聚财。

1.千方百计挖潜增收。强力督导抓税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修订经费保障办法,推动税务征收与经费保障挂钩,调动税务部门积极性;升级综合治税系统、推动涉税信息共享,运用大数据查补税款超4亿元。持续高压抓非税,每月召开调度会议、每旬通报执收情况,强化激励约束,传导压力激发动力。推动“四资”互动互换,全面清理闲置资产,按照完善权属一批、公开拍卖一批、对外招租一批、划转国企一批“四个一批”的盘活思路,积极盘活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

2.千方百计争取支持。抢抓政策向上争,聚焦稳定经济、产业发展、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等方面资金,每月至少一次赴财政厅汇报工作、争取支持。健全机制强考核,出台争资引项考核办法,硬化目标任务、优化考核方式、强化结果运用,落实月调度、月通报工作机制,督促各级各部门全力上争外引。全年共争取到位转移支付419.7亿元,同比增加54.9亿元、增长15%,其中财力性、基数性转移支付增加20.1亿元;争取到位债券额度201.1亿元。各类资金争取总量和增幅均排名全省前列,创历史新高。我市成功入选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省级示范城市,争得奖补资金1.5亿元;成功争取省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点园区资金1.5亿元、临江新区建设补助资金2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补助资金2.4亿元。

3.千方百计组织基金。积极应对房地产行业“预期转弱、收入下降、金融收紧”三重压力,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踩准时点出台升级版“房十条”,实施购买商品房、地下车位补贴,优化公积金贷款政策;加强部门联动、强化要素保障,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做优土地包装推介,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持续规范社保基金运行,继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引导参保人员长期、持续、稳定缴费,增加基金收入。

(二)迎难而上,尽最大的责任保支出、助发展。坚持“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保信用、保重点”支出序列不动摇,量入为出、统筹兼顾,兜住底线、推动发展。

1.全力以赴兜牢“三保”。保调压延优支出,严格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勤俭办一切事业;深入开展低效无效、闲置沉淀、预算结余“三项清理”,市县两级收回财政资金6.8亿元;从严从紧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严格控制预算追加,优先用于“三保”,全市“三保”支出完成296亿元。更加注重惠民生,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市县两级共投入资金35.3亿元,有力支持物资采购、疫苗接种、全员核酸、方舱建设等,为打赢“8.21”“10.15”等多轮本土疫情防控“遭遇战”提供了坚强支撑。全力保障稳定就业、保价稳供、乡村振兴等民生大事,全力支持教科文体、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全力推进30件民生实事,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继续稳定在65%以上。

2.全力以赴稳定增长。减税降费稳主体,坚决执行更大力度退税减税降费政策和阶段性缓缴税费措施,全年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六税两费”减免、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41.4亿元,兑现稳岗返还补贴0.6亿元,用财政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强力保障稳投资,争取到位新增专项债券108.2亿元,一般债券2.6亿元,持续规范实施PPP项目40个、撬动社会资本总投资540.9亿元,有效保障项目资金需求。刺激拉动稳三产,全力保障全省文旅大会成功举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支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市县两级统筹资金5500万元,引导企业投入3亿元,以发放消费券、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促消费,引燃“消费潮”、提振“烟火气”。

3.全力以赴助推发展。用好奖补促提升,出台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统筹用好贷款贴息、工业技术改造、“专精特新”等各类奖补资金,有力支持制造强市战略实施。财金互动解难题,全面强化政银合作、政担合作、政企合作,成功组建省农担公司南充子公司,大力推广“政采贷”“制惠贷”等融资方式,助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创新方式强支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放大作用,吸引整合各方资源,引导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首期规模10亿元,全力支持南充产业发展。

(三)破难前行,下最大的决心防风险、促规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深化财税改革,持续强化财政监督,确保财政运行安全高效。

1.紧盯关键防风险。完善债务风险防控机制,每月提前提示政府债务本息次月到期情况,督促各县(市、区)落实主体责任,按时上缴还本付息资金,维护良好政府信誉。建立隐性债务到期台账,定期跟踪偿债资金落实情况,督促实现“偿还一批、展期一批、借新还旧一批”,有效维持平台公司资金周转,牢牢守住不发生债务违约底线。完善库款预警与应急机制,统筹调度市县两级库款资金,及时有力化解部分县级财政运行风险。

2.深化改革优管理。进一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对所辖区县绩效目标复审机制,推动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持续加强绩效结果应用,“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理念深入人心。实行预算一体化管理,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管理、政府采购等业务,全部纳入一体化系统,我市一体化考核连续数月居全省第一位。深入推进乡镇政府购买服务和盘活用好镇村闲置公有资产、县级法院检察院财物市级统一管理等改革事项,扎实推动“互联网+政府采购”“以投代拨”支持乡村振兴等探索创新。强化“智慧、便民、安全”公积金建设,落实好住房公积金阶段性利企惠民支持政策。

3.聚焦安全强监管。深入开展地方财经秩序“6+4”专项整治行动,紧盯减税降费、过“紧日子”、基层“三保”等财政重点领域,全面查纠问题170个、涉及金额32.6亿元,始终保持财政监督的高压态势,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全面强化村级财务会计监管,综合运用涉农资金动态监控和“互联网+村级会计核算和财会监管”系统,实现村级财务会计“五统一”[五统一:统一核算模式、统一核算范围、统一报账程序、统一会计管理、统一财务公开。],打通涉农资金监管“最后一公里”。深化“一卡通”治理成效,阳光审批、阳光发放惠民惠农补贴资金超40亿元、惠及242万人次。推进预算评审实质性嵌入预算管理,深入开展财评系统专项治理,全年市本级评审项目680个,审减4.1亿元,审减率达16.3%。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全市财政在坚决落实人大审查意见、依法履行财政工作职责的基础上,主动接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监督,持续改进服务方式,积极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23件、政协委员提案19件,办结率100%、满意率100%,并认真吸纳代表委员意见,不断提升依法理财、为民理财的能力。与此同时:

我们清醒认识——当前财政经济运行困难较多、矛盾较大,主要体现在:一是财源税源缺乏,财政增收艰难。这既有减税降费、疫情冲击、经济下行等客观因素影响,更主要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财政增收缺乏有力支撑。二是收支矛盾突出,支出保障困难。财政收入锐减,而支出保障压力却有增无减。三是土地收入下降,风险防控很难。土地出让收入严重不及预期,导致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压力加大,存在债务风险和财政重整风险。

我们理应看到——当前的财政经济困难,是全市经济转型阵痛期的缩影,是新旧动能转换过渡期的必然。产业结构不合理、旧动能后劲不足、新动能尚未发力,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财政必须坚持有保有压,在优化支出结构、支持重点产业、盘活“四资”等方面下功夫,更大力度支持产业经济发展。

我们必将坚持——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气概,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

我们更加坚信——有市委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有人大政协的依法监督和民主监督,有各位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和大力支持,有全市上下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财政经济定能闯过风雨、见到阳光,趟过泥泞、拥抱芬芳,踏平坎坷、终成大道!

三、2023年预算安排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南充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之年。展望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财政经济形势,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党的二十大明确,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并把区域协调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将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等,为我市发展带来了好的预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支持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支持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打造成南达万沿线经济走廊,推进嘉陵江—渠江绿色生态经济带建设;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我市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成功召开,明确了建设现代化南充的总遵循、总取向、总牵引、总思路、总抓手和总要求,锚定了建设现代化南充的发展方向,落实了建设现代化南充的重点举措,为我市发展描绘了美好前景。但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地缘冲突扰动供需格局,环境复杂前所未有、风险挑战显著增多,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在,我市产业发展能级不高、主导产业支撑不强、财源税源偏小偏弱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财政收入难以持续稳定增长,而支出保障压力却有增无减,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总体来看,2023年财政收支呈“紧平衡”特征。我们将迎难而上、紧抓机遇,坚决履行好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使命,科学合理安排2023年预算,更好地统筹资金保障全市重点工作,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2023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和市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市委建设现代化南充的总体谋划、发展方向和重点举措,聚焦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总抓手,落实“强理念善转化、不折腾抓落实、保稳定敢担当”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充提供坚强有力的财政支撑。

——2023年预算编制的理念。严格贯彻执行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牢固树立大财政观,坚持四大理念:预算理念“无预算不执行,有预算不突破”;绩效理念“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风险理念“举债必规范,违规必惩处”;公开理念“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

——2023年预算编制的原则。实事求是、积极稳妥,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勤俭节约、提升绩效,强化监督、防范风险。

——2023年预算收入预期目标。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同口径增长6%安排。

(一)主要财政政策和市级预算重点支出方向

按照上述预算编制指导思想、理念、原则和“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保信用、保重点”的支出序列,合理安排市级财政重点支出,在兜紧兜牢底线的情况下,将有限的财力主要用于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市政府十件大事要事等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1.全面落实“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要求。更加牢固树立“政府过紧日子、人民过好日子”的思想,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事、厉行节约,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把财政支出关口,继续压减部门培训费、会议费、办公费等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保持“只减不增”;持续开展财政资金“三项清理”,将财政评审、绩效结果、审计查出问题等情况与预算安排相挂钩。

2.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积极推进“四资”联动,引导各类资本、资源向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聚集。支持突出区域制造中心建设,支持制造强市战略实施,健全支持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综合运用风险补偿、后补助等手段,支持企业加快成长、产业集群发展和园区提能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巩固区域金融中心优势,推进川东北金融中心二期建设,支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企业上市发展。支持加快区域交通物流中心建设,支持“双高铁、双机场、四高速”建设,支持推动嘉陵江全线复航,支持发展现代物流。支持打造区域教育体育中心,支持加快建设南充大学城、做优职业教育城、做亮基础教育名城、做大干部培训基地。支持提升区域医疗卫生中心能级,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支持培养名医、打造名科、创建名院。支持扩大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影响,积极创建印象嘉陵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争创全国海绵城市试点,支持公园城市建设,大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南充。支持优质农产品进出口集散中心建设,支持建设国家蚕桑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晚熟柑橘之乡,支持发展预制菜、酒饮、休闲食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3.支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支持乡村振兴“十大工程”,落实5年过渡期各项帮扶政策。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支持壮大现代农业产业,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和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支持做好粮食购销工作,支持抓好农村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持续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4.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建设。支持做好第三轮省级环保督察迎检工作,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支持嘉陵江流域综合治理EOD模式试点,支持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推进嘉陵江流域自然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支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推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支持创建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带示范市。支持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

5.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全面落实就业、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支持办好30件民生实事。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支持学前教育普惠公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质量提升等“八项计划”,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公共卫生投入,支持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支持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提档升级。支持全民参保计划实施,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支持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支持做好国省乡村治理试点,支持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建设,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金融等领域风险。

(二)全市预算草案

1.一般公共预算。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8.8亿元,同口径增长6%,其中:税收收入70.8亿元,非税收入48亿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231.7亿元、上年结转53.5亿元、调入资金42亿元、债务转贷收入54.3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9.5亿元,收入总量为509.8亿元。扣除上解上级支出18.9亿元、债务还本支出54.3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相应安排436.6亿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198.5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88.7亿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0.2亿元、债务转贷收入61.1亿元、上年结转13.4亿元,收入总量为273.2亿元。扣除调出资金41.2亿元、债务还本支出72.4亿元,按照以收定支和收支平衡原则,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相应安排159.6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1亿元,扣除调出资金0.8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相应安排1.3亿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93.1亿元,加上上年滚存结余157.6亿元,收入总量为450.7亿元。按照现行社会保险支出政策,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相应安排280.2亿元,预计年末滚存结余170.5亿元。

(三)市级预算草案

1.一般公共预算。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5亿元,同口径增长6%,其中:税收收入14亿元,非税收入7.5亿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58.6亿元、下级上解收入4.7亿元、调入资金8.2亿元、债务转贷收入2.6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7.3亿元,收入总量为102.9亿元。扣除补助下级支出41亿元、上解上级支出3.5亿元、债务还本支出2.6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相应安排55.8亿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40.7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8.8亿元),加上下级上解收入3.7亿元、债务转贷收入0.5亿元,收入总量为44.9亿元。扣除调出资金8亿元、债务还本支出2.3亿元,按照以收定支和收支平衡原则,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相应安排34.6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0.5亿元,扣除调出资金0.2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相应安排0.3亿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11.2亿元,加上上年滚存结余143.6亿元,收入总量为254.8亿元。按照现行社会保险支出政策,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相应安排98.6亿元,预计年末滚存结余156.2亿元。

以上2023年市级预算草案,请予审查批准。除涉密单位外,204个市级一级预算单位2023年部门预算草案已全部报送大会,请予审查;同时,按照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全部编制了预算绩效目标,一并提交大会审查。

四、2023年财政主要工作

2023年,全市财政将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市委决策部署、围绕人大工作要求、围绕上述预算安排,牢固树立大财政观,立足当前闯难关、立足长远育财源,不断夯实财政发展基础、强化财政支撑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

(一)注重向内挖潜和向外借力抓收入。继续坚持“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思路,全面分析、深入挖掘、积极稳控各方面税源,大税管实、小税管细、散税管严,做到应收尽收;用好用活“四资”,加快国有闲置资源资产处置,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城市停车位等有偿使用和特许经营,支持国有企业做实做大、做强做优;抢抓稳定房地产市场“十条措施”窗口期,合理有序出让土地,全力组织好财政收入。进一步加强上争外引,强化政策研究、强化向上对接、强化基础工作,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推动更多干部到中省上挂锻炼,捕捉信息、抢抓机遇,将其转化为支撑南充发展的资源和资金。

(二)注重打好基础和着眼长远培财源。统筹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更加注重放水养鱼、培植财源。建立完善支持财源培植各项机制,落实落细减税降费各项措施,用足用活融资担保、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向市场让利、为企业减负。强化财政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专项债券、统筹各类专项资金、做强产业发展基金,确保财政支出重点向产业倾斜,大力支持工业项目落地、园区提档升级、企业做大做强,推动能投PET、爱瑞特新能源环卫车等项目开工建设,弘信电子、溢辉电子等项目加快建设,支持南充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充高新区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精准扶持能投化学、吉利商用车、中科九微、三环电子等重点企业,支持更多市场主体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三)注重统筹整合和集中攻坚保支出。继续坚持“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保信用、保重点”支出序列不动摇,有保有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压减“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对可上可不上、非必要、非紧急项目,一律不列入预算安排,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差、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项目,及时压减或取消,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坚决贯彻市委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决策部署,全力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全力保障市政府十件大事要事,统筹支持好临江新区建设、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新阶段疫情防控以及新型城镇化等各项工作。

(四)注重提前谋划和运行监控防风险。继续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防范财政运行风险“1+N”方案实施,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健全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提前提醒、及时督促,压实偿债主体责任,杜绝政府债务违约失信;加强对隐性债务化解情况的核查,严控增量、化解存量,充分运用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拓宽融资渠道,严防债务风险。加强库款运行调度,对特别困难县(市、区)实施库款运行监控,确保库款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防范财政资金支付风险。强化社保基金收支管理,确保养老、医保等资金按时足额发放。

(五)注重改革创新和统筹协调强管理。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管理促提升,推进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施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绩效目标管理,扎实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动态实施绩效运行监控。落实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政策,稳妥推进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进一步理顺权责关系。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全面贯彻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有关规定。坚持统筹兼顾“十指弹钢琴”,扎实抓好法治财政建设、政府采购监管、财政监督、财政评审、会计管理、资产管理、公积金管理以及安全生产、防汛减灾等工作。

各位代表,击鼓催征稳驭舟、奋楫扬帆启新程。新的一年,全市财政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始终保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保持“万众一心加油干”的闯劲,以拼的劲头、搏的勇气,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加快现代化南充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