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1/12/21 上午12:00:00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四川南充人大网 >> 最新信息 >> 代表大会专题 >> 详细内容
最新信息
组织机构
地方法规
决议决定
审议意见
制度规章
常委会工作动态
地方立法
监督工作
选举任免
法治南充
代表工作
人大论坛
工作研究
一府一委两院
县乡传真
区县动态
领导班子
公告通知
代表大会专题
代表之星
议案建议办理
南充人大好新闻评选
人大理论研究
调研报告
视频新闻
 
关于南充市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 南充人大网 时间: 2020年6月22日 23:39
2020年6月19日

在南充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南充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南充市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0年预算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全市财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以“1234”财政工作思路为主线,一以贯之打好财政提质增量、精准保障、改革管理“三场大仗”,深入开展绩效提升、风险防范、资金安全“三大行动”,全力助推全市经济社会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支出保障精准有力,管理绩效持续提升,财税改革深入推进,财政运行总体平稳,为全市加快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指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3.3亿元,为预算的101.2%,增长9.3%,其中:税收收入75.3亿元、增长6.4%,非税收入48亿元、增长11.3%;加上上级补助收入366.8亿元、上年结转5.1亿元、调入资金78.6亿元、债务转贷收入39.3亿元、接受其他地区援助收入指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南充相关县(市、区)接收的浙江省对口帮扶援助资金。1.3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4.6亿元,收入总量为629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5.2亿元,为预算的99.1%,增长12.1%;加上上解上级支出18.1亿元、调出资金0.1亿元、债务还本支出34.8亿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5.7亿元,支出总量为623.9亿元。收支品迭,年终结转5.1亿元(按政策规定结转下年继续安排使用,下同),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2.政府性基金预算指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287.1亿元,为预算的111%;加上上级补助收入3.6亿元、调入资金0.1亿元、债务转贷收入79.6亿元、上年结转5亿元,收入总量为375.4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235.6亿元,为预算的91.7%;加上调出资金77.8亿元、债务还本支出40.6亿元,支出总量为354亿元。收支品迭,年终结转21.4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指对国有资本收益作出支出安排的收支预算。。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2亿元,为预算的103.6%;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1亿元,为预算的97.6%。收支品迭,年终结转0.1亿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指对社会保险缴款、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险的收支预算。。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08.3亿元,为预算的104.5%;加上上年滚存结余155亿元(失业保险调整报表口径,减少上年结余2亿元),收入总量为363.3亿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11.8亿元,为预算的95.3%。收支品迭,全市滚存结余151.5亿元。

5.地方政府债务。2018年底,全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667.6亿元,2019年新增政府债务55.8亿元,偿还债务12.3亿元。2019年底全市政府债务余额711.1亿元,在省政府核定的债务限额793亿元以内,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分类型看:全市一般债务限额371.1亿元,余额338.4亿元;专项债务限额421.9亿元,余额372.7亿元。分级次看:市本级债务限额105.6亿元,余额90.4亿元;县(市、区)债务限额687.4亿元,余额620.7亿元。

(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2亿元,为预算的100.7%,增长5.3%,其中:税收收入21.1亿元、增长2.4%,非税收入9.1亿元、增长12.8%;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25.8亿元、下级上解收入3.9亿元、上年结转1.6亿元、调入资金16.7亿元、债务转贷收入11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亿元,收入总量为191.2亿元。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8亿元,为预算的97.9%,增长2.6%;加上补助下级支出85.1亿元、上解上级支出5.9亿元、债务还本支出2.2亿元、债务转贷支出8.2亿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8.3亿元,支出总量为189.5亿元。收支品迭,年终结转1.7亿元,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2019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安排预备费1.4亿元,支出0.2亿元,主要用于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及生猪养殖发展。

2.政府性基金预算。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50.7亿元,为预算的95.8%;加上上级补助收入0.1亿元、下级上解收入0.6亿元、债务转贷收入35.4亿元,上年结转1.5亿元、收入总量为88.3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29.1亿元,为预算的92%;加上补助下级支出6.5亿元、调出资金16.5亿元、债务转贷支出32.5亿元、债务还本支出1.2亿元,支出总量为85.8亿元。收支品迭,年终结转2.5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0.5亿元,为预算的100.9%;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0.4亿元,为预算的96.5%。收支品迭,年终结转0.1亿元,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68.6亿元,为预算的105.4%;加上上年滚存结余44.5亿元,收入总量为113.1亿元。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支出58.1亿元,为预算的89.4%。收支品迭,市级滚存结余55亿元。

以上预算执行情况数据为财政决算简表数据,待完成全省决算审查并与省财政厅办理结算后可能略有调整,届时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变动情况。

(三)全市财政政策落实和重点支出情况
1.减税降费。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积极推进增值税并档降税率、扩大进项税抵扣范围、符合政策企业期末留抵退税等改革政策,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政策,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落实省政府制定的小微企业“六税两费”按50%幅度顶格减征等减税降费措施。全市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降低至16%,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费率继续阶段性下调。全年新增减税降费22亿元,新增社保费降费5.5亿元,影响地方财政收入11.4亿元,惠及约7.6万户企业、500万人民群众。

2.脱贫攻坚。全市投入资金99亿元。聚焦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和年度任务,强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大力支持贫困村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新村面貌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全市“四项扶贫基金”指2017年以来四川省建立的县级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和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规模达11.5亿元,有效解决特殊贫困群众现实问题;投入资金6.5亿元,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推广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实现全市所有贫困县摘帽、所有贫困村退出、所有贫困人口脱贫,历史性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

3.污染防治。全市投入资金20.2亿元。全面推进中省系列生态环境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环境问题整改,持续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和嘉陵江流域保护修复、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五场攻坚战”,全面完成46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改,全面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推进露天废弃矿山、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补齐环境监测、污水处理、垃圾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全面落实污染减排、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嘉陵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等生态环境保护奖补政策,大力推进嘉陵江(南充段)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实施大规模绿化南充行动,推动“美丽南充”建设。

4.债务风险防控。全市投入资金201.2亿元。着力化解存量政府债务和隐性债务,推动债务风险有效化解。市县安排偿债资金36.1亿元,争取到位再融资债券63.1亿元,按时偿还到期政府债券本息,切实维护政府信用。统筹预算安排和国有企业经营收入等资金102亿元,专项用于化解存量隐性债务,有力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

5.重大项目。全市投入资金160.5亿元。大力支持“5+100”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成南达万高铁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高坪机场航站区改扩建、营达高速南充段顺利完工,汉巴南铁路、阆中民用机场开工建设,都京港嘉陵江大桥试通车;中心城区北干道、阳春路、陈寿路等城市道路综合改造如期完工;市博物馆建设工程、市大剧院改造提升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印象嘉陵江”上中坝湿地公园、北湖公园改造提升工程、黄金江岸、八尔湖生态湿地公园等整体靓丽呈现。

6.重点产业。全市投入资金126亿元。大力支持构建“5+5”现代产业体系,支持招强引优和产业集群发展,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有力保障华讯方舟智能制造等项目开工建设,吉利汽车二期、康鑫达汽配、中远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雷神汽车、四川能投PTA、中科九微半导体、三环电子七期等项目建成投产,促成圆通速递川东北总部等项目成功落地。支持成功举办C21城市论坛、丝绸博览会和系列推介会,支持阆中入选首批天府旅游名县、仪陇入选候选县,川北大木偶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7.乡村振兴。全市投入资金110亿元。支持打造“中国晚熟柑桔之乡”和“中国木本油料之乡”,全市建成晚熟柑桔基地70万亩;支持推进现代农业千亿产业集群建设,构建“35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支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科技园、中法农业科技园、国家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和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首期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0.3亿元,建立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投入力度。

8.教科文体。全市投入资金106亿元。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和高职等各个阶段教育的补助、减免等政策。落实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安排资金2.4亿元,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8所。安排资金1.8亿元,支持化解义务教育大班额项目建设。安排资金3.2亿元,加快南充高中北部新城校区、高坪校区等项目建设,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南充大学城建设,南充科技职业学院正式揭牌,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主体完工,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加快建设,川北医学院整体置换有序推进。深化新一轮市校合作,安排资金3.7亿元,支持西华师大、川北医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建设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国家高新区、国家农高区创建,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圆满举办2019南充嘉陵江国际马拉松、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第四届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等重大文体活动。

9.社会保障。全市投入资金85亿元。安排13.5亿元,再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540元、350元,全面落实全市68.5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基本生活补助。建立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安排3亿元落实6.8万名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补助;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安排临时价格补贴资金1.1亿元;连续15年上调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同步上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全年发放各类养老金147亿元;支持解决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安排公益性岗位1.3万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8万人,向0.5万人发放大学生求职创业补贴,创建就业创业载体43个。

10.卫生健康。全市投入资金70亿元。安排资金28亿元,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由490元提高到520元,受益群众557万人;安排资金4.4亿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由55元提高至69元;持续巩固医改成效,安排取消药品加成补助0.5亿元;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投入基层医疗机构资金6.8亿元;提高计划生育特殊奖励补助标准,发放奖补资金3亿元;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报销基本医保60亿元。

11.社会治理。全市投入资金25亿元。支持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制定经费保障、激励奖补、资产管理等方面配套财政政策。下达资金0.5亿元,支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支持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支持公安大数据中心、立体化社会治安体系、综治中心网络体系、农村雪亮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依法治市、司法救助、法律援助、信访维稳、平安建设及党风廉政建设等重点工作推进。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财政重点投入数据,部分项目存在归类统计口径交叉的情况。

二、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及2019年预算执行效果

2019年,全市财政坚决贯彻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决议,以及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审查意见,着力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位、高质、高效发展。

(一)一以贯之打好提质增量之仗,财政收入稳中求进、争先进位。过去一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形成的财政减收效应凸显,各级财税部门顶住压力、冲锋冲刺、突破突围,主要指标保持了高于全国、快于全省、好于预期的良好态势。

1.加力加压,公共财政逆势突破。坚持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压实主体责任、紧盯收入进度、多方挖潜增收,切实把依法治税、依法征管贯穿工作始终。首战“开门红”、再战“双过半”、冲刺三季度、夺取“满堂彩”,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3.3亿元,增长9.3%,收入总量排名全省第7位,超额完成突破“120亿元”、全省“一方阵”跳起摸高的总目标。

2.担当担责,争资引项领先领跑。紧盯中省政策,找准南充比较优势,既争资金、又争政策。全年争取到位各项转移支付资金366.8亿元,同比增加29.7亿元,其中财力性补助净增12.3亿元,创历年之最;争取到位新增债券55.8亿元,争取额度居全省前列。牵头我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南充作为西南五省(市、区)唯一城市获得中央财政专项奖补3亿元。南充棚户区改造受国务院表彰,入选全国12个、四川唯一先进城市。

3.乘势而进,基金收入再创新高。围绕拆迁安置、土地收储、功能配套安排资金,做实做优土地出让的包装、宣传、营销等关键环节,盯准市场、找准时点、踩准节奏,狠抓土地出让。全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再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87亿元,较2017年实现“翻番”,延续了近年的强劲发展态势。持续规范社保基金管理,保费征收职能顺利划转,积极参与全省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营运,社保基金实现保值增值。

(二)一以贯之打好精准保障之仗,财政政策聚合发力、加力提效。坚持“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信用、保重点”支出序列不动摇,量入为出、有保有压、统筹兼顾,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明显提升。

1.守底线,保运转。坚持把保工资、保运转放在财政保障首要位置,全市全额预算安排用于保工资、保运转的行政支出216亿元;实行工资专户管理,确保工资发放“零风险”。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全市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在多年连续压缩的基础上,进一步压减10%、3%。

2.兜基本,保民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优先保障基本民生资金需求,全年财政民生支出366.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65%以上。30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清单”政策足额兑现。脱贫攻坚投入稳中有增,专项扶贫资金落实有效,“四项扶贫基金”高效运行,精准推进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建立环保稳定投入增长机制,保障污染防治“八大战役”、污染整治“六大行动”资金需求,着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3.抓关键,保重点。聚合财政资源,聚力支持“项目年”“产业年”“开放年”三大行动。全市通过整合专项、争取债券等途径,筹措资金100亿元,大力支持“5+5”现代产业体系发展、“5+100”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带动投资稳定增长。出台财政支持落实减税降费十二条措施,切实用财政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促进民营经济、县域经济、文旅融合发展。创新财政涉农涉企资金使用机制,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贷款风险补偿金,运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担保分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支持有市场前景、社会效益显著的35个项目以PPP模式实施,总投资457.5亿元。

(三)一以贯之打好改革管理之仗,财政绩效全面推进、加速提升。实施风险防范、绩效提升、资金安全“三大行动”,深入开展“财政绩效年”建设,着力推进财政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1.风险防范行动全面推进。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推动防范化解财政运行风险“1+8”方案落实,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实行化债计划管理,实施债务风险预警,市本级和九县(市、区)全部退出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地区,隐性债务风险等级退“橙”入“黄”。开展PPP项目库集中清理,明确项目合规性管理负面清单,建立支出责任预警机制,防控政府中长期支付责任风险。建立“三保”指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预警与应急机制,市级财政及时借调应急纾困资金8.5亿元,有力化解了个别县级财政运行风险。

2.绩效提升行动多点突破。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在全省率先实现部门整体绩效目标和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编制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与部门预算编制、上会、批复、公开“四个同步”。深化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改革,62类70项补贴资金实现“一卡统发”,我市“五个一”模式为巩固深化全市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成效,市财政提出并积极推行一张清单明政策、一部热线知民情、一个平台强监督、一套机制管长远、一个区域一卡统的“五个一”工作法。在全省范围推广。制定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市与县(市、区)八大类18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方案,优化出台市与市辖区有关事权及支出责任调整方案,进一步厘清市县权责关系,完善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财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政府采购“网上商城”上线运行,公积金缴存全省率先实现“网厅通缴”,加快实现“群众少跑腿”向“数据多跑路”转变。我市会计考场标准化建设经验得到财政部肯定。

3.资金安全行动精准发力。实行“一项专项资金、一个管理办法”,制定出台严肃财经纪律“35个不准”,完善了涉农涉企资金使用“负面清单”和追责办法,架起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高压线”;推动落实扶贫项目资金“四级”公告公示等制度,运用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和“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帐”系统,打通了扶贫资金监管“最后一公里”。坚持财政监督关口前移,深入开展“三公”经费、涉农保险保费财政补贴、“两不愁三保障”、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等专项整治,持续强化财经纪律执行监督,查纠了系列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突出问题,坚决斩断伸向惠民惠农资金的“黑手”。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全市财政在坚决落实人大审查决议,依法履行财政工作职责的基础上,主动接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监督,持续改进服务方式,积极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37件、政协委员提案22件,办结率100%、满意率100%,并认真吸纳代表委员工作意见,不断提升为民依法理财的水平。2019年,市财政局被评为全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在南充市经济发展软环境测评中再次名列全市第一名。

奋斗成就梦想,实干创造辉煌。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9年,我们敢拼敢闯、突破突围,在奋起直追中坚决顶住了减税降费影响财政减收的巨大压力,超额完成了争先进位这一“重大目标任务”;我们加力加压、冲锋冲刺,在开拓奋进中勇毅直面财政运行风险压力加剧的巨大考验,妥善解决了化债与发展这对“重大现实矛盾”;我们旗帜鲜明、政治坚定,在加快发展中坚决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始终保持财政部门政治机关的本色底色。在应对经济结构调整、增长速度换挡、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等压力叠加的困难之年,我们在逆势突破中取得的这份成绩,确属来之不易、更显弥足珍贵,让我们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倍增信心。这是市委总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有力监督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共克时艰、苦干实干的结果。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财政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受减税降费和疫情影响,财政持续增收难度增加,收支矛盾更为突出,个别基层财政运转较为困难;预算绩效约束作用还不够强,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市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结构性、局部性的风险仍需要密切关注。对此,我们将认真听取各位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三、2020年预算草案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的落实之年,是南充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关键之年。全市财政既要正视财政经济运行中包括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更要看到我市经济加速突破、加速崛起的发展态势,财政经济发展面临战略机遇、有利条件的基本形势没有改变。必须坚持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战略目标不动摇,紧扣市委持续打好“九场战役”、全力抓好“九项工作”的决策部署不动摇,完善财政工作举措,依法科学编制财政收支预算。
2020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市委六届十次、十一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国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财政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市委“155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大力提质增效、更加积极有为的积极财政政策,坚持“1234”财政工作思路以促进财政收入提质增量为中心,抓住风险防范和绩效提升“两大关键”,推进理财思维、投入模式、监管方式“三个转变”,落实精准预算、精确保障、精细管理、精神干事“四精要求”。,坚持依法理财,一以贯之打好财政“三场大仗”,着力在主攻重点、力破难点、争创亮点、管控风险点、打通关键点上下功夫,扎实做好“六稳”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全面落实“六保”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为持续打好“九场战役”、全力抓好“九项工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加快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提供坚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30亿元。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以收定支、量力而行,优化结构、突出重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加强监督、注重绩效”的原则,科学合理、稳中有压编制2020年财政收支预算。

(一)全市预算草案
1.一般公共预算。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3.2亿元,增长8%,其中:税收收入82.2亿元,增长9.1%;非税收入51亿元,增长6.4%。加上上级补助收入259.6亿元、上年结转5.1亿元、调入资金49.1亿元、接受其他地区援助收入0.4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6.1亿元,收入总量为453.5亿元。扣除上解上级支出16.5亿元、债务还本支出1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相应安排436亿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273.5亿元,其中土地出让收入262.2亿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0.9亿元、债务转贷收入3.8亿元、上年结转21.4亿元,收入总量为299.6亿元。扣除上解上级支出0.8亿元、调出资金48.1亿元、债务还本支出21.4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和对应安排的原则,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相应安排229.3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9亿元,加上上年结转0.1亿元,扣除调出资金1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相应安排1亿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220.9亿元,加上上年滚存结余151.5亿元,收入总量为372.4亿元。按照现行社会保险支出政策,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236.3亿元,滚存结余136.1亿元。

(二)市级预算草案
1.一般公共预算。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6亿元,增长8%,其中:税收收入22.7亿元,增长8%,非税收入9.9亿元,增长8%。加上上级补助收入94亿元、下级上解收入0.1亿元、上年结转1.7亿元、调入资金6.2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亿元,收入总量为139.6亿元。扣除补助下级支出53.7亿元和上解上级支出2.6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相应安排83.3亿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52.1亿元,其中土地出让收入48.1亿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0.5亿元和上年结转2.5亿元,收入总量为55.1亿元。扣除补助下级支出0.5亿元、调出资金6亿元、债务还本支出3.6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和对应安排的原则,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相应安排45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0.6亿元,加上上年结转0.1亿元,扣除调出资金0.2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相应安排0.5亿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68.9亿元,加上上年滚存结余55亿元,收入总量为123.9亿元。按照现行社会保险支出政策,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68.7亿元,滚存结余55.2亿元(含市级统筹的县市区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基金结余)。

(三)主要财政政策和市级预算重点支出安排情况
按照“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的原则和“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信用、保重点”的支出序列,合理安排市级财政重点支出,将有限的财力重点支持市委“155发展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

1.全面落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在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相关支出的同时,按照中省部署,更加有针对性地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六保”任务,阶段性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全面落实阶段性减免增值税、国有物业房租、企业社保费和缓缴住房公积金等政策,努力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积极应对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确保全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坚持政府过“更紧日子”。更加牢固树立“政府过紧日子、人民过好日子”的思想,艰苦奋斗、勤俭办事、厉行节约,严把支出关,大力压减部门支出和“三公”经费,除疫情防控需要外,原则上不出台新的增支政策。市直部门(单位)继续带头加强支出管理,按照12%以上的比例继续压减非刚性、非重点的一般性支出,按照3%的比例再压减“三公”经费,精打细算,执守简朴、力戒浮华,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少花钱、花好钱、办好事。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将预算执行、财政评审、绩效评价、审计查出问题等情况与预算安排挂钩。

3.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安排资金13.5亿元。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继续加大脱贫攻坚投入力度,健全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继续实施扶贫资金专项库款保障,稳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聚焦重点地区、重点领域,支持做好生态建设的“加法”和污染防治的“减法”,支持全面打好“八大战役”,全面完成中省系列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建设,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推进大规模绿化南充行动。持续加强县级财政运行风险监测预警,开展“防范化解基层国库运行风险两年行动”;积极统筹本级财力,规范用好政府再融资债券,积极争取政府新增债券,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4.支持打好“三场突围战”,安排资金37.5亿元。支持实施开放年、产业年、项目年“三大发展年”行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打好“对外开放”突围战,统筹用好会展、招商引资等专项经费,支持举办春节博览会、C21论坛等会展活动。支持打好“产业发展”突围战,支持培育壮大“5+5”现代产业集群、文旅产业、现代服务业。支持打好“项目建设”突围战,大力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统筹用好本级财力、政府债券,支持“5+100”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5.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安排资金36.3亿元。聚焦解决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就业等群众“急难愁盼”民生难题,支持办好30件民生实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支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支持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张思德干部学院建设。科学合理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公平可持续。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最低生活保障、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补助水平,支持推进养老服务发展。全力保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医疗设施设备及物资采购、企业保供稳产促发展等资金需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持市级医院项目建设。支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和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加大医疗卫生资源投入,完善医保异地及时结算制度。

6.兜牢兜实县级“三保”底线。建立县级“三保”预算编制事前审核机制,实行“三保”支出“三单列三专项”管理指对“三保”支出实行“预算单列编制、账户单列设置、资金单列拨付”,实施“专项监控、专项监督、专项绩效评价”。。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树牢“三保”与疫情防控及经济恢复并重的政策导向,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预算安排和库款拨付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大力统筹上级转移支付和地方自有财力,优先保障基本民生支出,对国省标准“三保”支出保障不到位的,不得对现有民生政策自行提高标准或扩大范围。

以上2020年市级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查批准。除涉密单位外,市级188个一级预算单位2020年部门预算草案已全部报送大会,请予审查;同时,部门预算项目支出全部按要求编制了预算绩效目标,50万元以上的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目标一并提交大会审查。

需要特别报告的是:根据《预算法》有关规定,2020年1月1日至预算草案批准前已安排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6亿元,主要用于保障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及正常运转,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医疗设施和物资采购等。全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启动后,市财政局第一时间启动《重大突发事件财政工作应急预案》,协调相关部门赓即开通“财政→人行→用款单位”防控资金拨付和防疫物资采购“绿色通道”,市本级已及时拨付资金0.3亿元。另外,对因疫情影响有可能取消的重大聚集性活动,将在调整预算时相应调减预算。

四、2020年财政主要工作

2020年,我们将围绕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围绕上述预算安排,围绕依法理财要求,立下“军令状”,对标“任务书”,对表“路线图”,持续打好“三场大仗”,重点聚焦“五个着力”,突出抓好“五项工作”,推动财政经济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

(一)主攻重点,着力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按照市委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在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深入分析疫情对经济运行和财政收支的影响,打好财税金融政策组合拳,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一系列财税政策,助力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坚决贯彻落实“抢、赶、冲、保”四字要求,狠抓财政收入组织,坚持收入依法征管与优化服务并重,进一步激发税务体制改革征管合力,改进非税收入征缴制度,严格落实任务分解、形势分析、考核督导等措施,确保收入目标任务完成。深入分析和把握中省政策动向,强化协调配合,做实项目前期,积极跟进衔接,全力争资引项。引导和督促各县(市、区)抓好土地出让,稳住地价、稳住房价、稳住预期,确保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保持良好态势。推动市属“1+6”国有企业加速改革重组,促进国有企业市场化运营能力明显提升。

(二)力破难点,着力优化财政资金配置。坚持以收定支原则,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厘清财政支出边界,切实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性、均衡性和实效性。坚持有保有压,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全力保障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和重点领域支出。坚持量力而行,扎实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全面完成30件民生实事,全力支持脱贫奔康、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确保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比重稳定在65%以上。全力保障疫情防控资金,加大基本公共卫生领域投入,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坚持提质增效,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转变财政支持发展方式,打好引导基金、PPP、政府采购等财政“组合拳”,运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5+5”现代产业体系发展、“5+100”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县域经济、文旅融合发展。

(三)争创亮点,着力提升财政监管水平。瞄准财政监督改革趋势,加快推进智慧财政建设,构建财政信息化大监督格局,凸显财政监督强震慑实效。以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的标准,持续深化“一卡通”管理“五个一”模式工作成效,将到人到户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全部纳入平台发放监管,实现全流程“阳光审批”、全系统“阳光发放”,确保问题及时发现、责任及时追溯。研究建立现代财政预算执行全过程动态监管体系,探索建立财政性资金项目库和管理使用信用负面清单等制度,优化项目申报、分配方式,将失信失范行为与财政资金补助挂钩,促进财政检查成果广泛使用。推进与纪检监察、审计、税务等部门监管信息的共联共享,保持财政监督高压态势,维护财经法纪的严肃性。

(四)管控风险点,着力防范财政运行风险。落实财政运行风险防范“1+8”工作方案,全面加强财政运行风险防范,着力打造阳光财政、廉洁财政、安全财政。持续推动财政权力运行公开化,积极推进人大预算监督联网改革,主动接受人大代表、社会及媒体监督,使政府各项支出更加透明。紧盯财政权力运行,强化资金分配、财政评审、政府采购等重点环节、关键岗位的廉政风险防控。严格实施债务限额管理,定期评估债务风险,及时进行预警;全面对接融资平台债务借新还旧政策,分类分级妥善化解存量隐性债务,确保完成年度化解目标。积极探索对“三保”支出实行“全链条、全流程、封闭式”预算管理新机制,探索建立对财政困难县级“三保”预算安排审核、预算执行约束和应急预警的监控机制,严格实行“三单列三专项”管理,确保工资正常发放、机构有序运转、民生持续改善。完善财政库款运行动态监测管理机制,清理消化财政暂付款,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合理统筹调度资金,确保市县库款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

(五)打通关键点,着力补齐财政制度短板。聚焦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预算制度改革、税制改革的新要求,加强政策研究,完善改革举措,在关键环节和体制机制短板上精准发力,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跟进中省改革步伐,有序推进交通运输、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领域市与县(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支持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全面开展绩效运行监控,不断拓展预算绩效评价范围,加速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深化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完善预算标准体系和项目库建设。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落实政府向人大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全面推开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积极推进资源税、消费税改革,跟进税收立法,加强地方税体系建设步伐。

各位代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新的一年,全市财政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决执行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总体部署和本次大会各项决议,深入践行“发展有我、奋斗忘我、追求无我”的干事创业境界要求,时刻把使命记在心上、把工作抓在手上、把责任扛在肩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加快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次极核作出财政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