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南部县人大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从强化乡村产业帮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等方面入手,与流马镇党委政府及永兴庵村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同向而行、同频共振,做到了真帮实“驻”、真抓实干,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了人大力量。
偏僻山村的振兴突围
从南部县城驱车向西南行驶25公里,穿过蜿蜒起伏的丘陵地带,便到了流马镇最偏远的村落——永兴庵村。该村以种植传统水稻、小麦为主,5670亩土地中田地占1707亩,其中七成以上为坡地梯田,农田零散,高低错落。
过去,村民形容这里是“牛耕田、人挑水,种一坡、收一箩”,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留守的400多名村民平均年龄为62岁,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制约着该村发展。
“村里大部分田位置偏僻地势高,路又窄又颠,收割机根本进不来,年轻人外出打工后,这些田就没人耕种了。”站在村口的山坡上,村党支部书记杨林指着远处一片田地感慨道。
如何让“巴掌田”变成“聚宝盆”,如何推进强村富民成为了驻村工作队思考的重要问题。2023年底,工作队通过实地查看走访,发现全村近三成耕地处于半闲置状态,种粮户平均亩产仅500公斤,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5万元。
“我们村年轻劳动力少,土地又零散,机械化率较低。想要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先要升级村里的基础设施,改造农田。”在2024年4月的工作例会上,第一书记杨智中说到。
农田“改”出新天地
要想农民富先要产业兴,驻村工作队深知发展产业是打开农村发展“致富门”的钥匙。在第一书记的安排下,工作队分工合作整理材料,跑县城、找部门,向农业农村局递交高标准农田建设申请。后经县人大常委会多方协调,2024年10月,永兴庵村终于被纳入南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范围。
永兴庵村2组162亩坡地成为首批改造对象。施工期间,驻村工作队协调解决占地纠纷,便民桥垮了及时联系施工方前来修补,督促施工方按图纸作业……半年时间,5口新建蓄水池依山而建,300米水泥路贯通田埂,2.6公里产业路蜿蜒入田,昔日杂草丛生的撂荒地逐渐展露新颜。
“这次改造不仅是平整土地,更是‘全科手术’。”项目负责人介绍。施工团队针对永兴庵村丘陵地势特点,采取“小田改大田”方式,将零散地块整合成连片大田,配套建设灌溉水渠、蓄水池和机耕路。如今,站在改造后的田埂上,只见层层梯田错落有致,新修的机耕路如银色丝带缠绕山间,蓄水池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田好种了底气更足了
70岁的脱贫户范洪杰守着9亩坡地种了半辈子水稻,可田块东一绺西一绺,高的高、低的低,上肥都得靠人背,去年收稻子还扭了腰,给工作队说不想种了。没承想今年开春,村里把零散田块整成连片大田,新修的机耕道通到地头,蓄水池就建在田坎下。老范蹲在地头,撩起衣角擦把汗说:“改造后的田,每亩收成估计能有600公斤以上,田又连成了一片,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再干十年!”算着账,他眼睛眯成两道缝。
种粮大户蒙三娃的劲头更足。他承包的80亩田,过去有将近30亩被羊肠小道困着,秋收时得雇人力背稻谷。“现在田地产业路修到两米宽,收割机‘突突突’直接开进来,省下好多人力,今年打算把流转面积扩大到150亩,生产条件好了,我就甩开膀子干!”他望着正在拓宽的产业路兴奋地说着。
从“驻村”到“助村”,以“振兴”换“振心”。南部县人大机关选派到永兴庵村的驻村工作队连续两年探寻本村产业发展最优路径,并逐步实施,筑牢了该村现代农业根基。下一步,工作队将紧扣“筑巢引凤”发展理念,推动产业发展步入“造血式发展”新阶段,让“饭碗田”长出“金疙瘩。
图文来源|南部县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永兴庵村工作队
作者|杨智中 何苏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