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破题2019-01-13   来源:南充人大网      点击:

西充县人大农委——宋昭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充分解决城乡不协调、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农业、农村、农民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笔者从“三农”工作的实践中浅谈以下观点:

一要深刻分析“三农”问题的成因

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纵横交错,农村与城市共同作用形成系统性问题。其产生和发展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发展战略与产业自身的原因等。

历史因素看:建国后我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附属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及其相关的体制机制,剪刀差政策,农村资金被过量抽走,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村,造生成人地矛盾尖锐,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比较效益低,导致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都不愿意投资农业和农村技术改造,最终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综合生产能力下降,由于二元结构排除了竞争机制,使社会趋向僵化、懒惰、保守,形成城市和乡村相对封闭的社会系统,城乡间的土地流动成为高昂的要素配置交易成本,导致要素流动效率极为低下,同时,隔阻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现代要素的流入,降低了农业要素投入效率和农业产业比较效益差。

从要素投入上看:由于家庭承包制下农户经营规模狭小,对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集聚能力有限,农业产业符加值难以大幅度提升,导致生产规模狭小,生产要素分散,且处于静止状态,无法流动,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从产业自身发展规律上看:由于农业的自然和市场双风险特征,投资农业的风险相对较大,农业对外部因素的吸引力降低,又因报酬率递减规律和恩格尔定律的影响,农业的比较利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受比较效益机制的驱动,农业资源不断向非农业部门转移,而外部资源却很难依靠市场的能力进入农业领域。

上述因素,客观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使得农业因缺乏要素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而渐逐衰退。

农村作为承载农业相关要素发展的空间载体,一方面,由因城乡二元结构下所推行的农业经济政策,破坏了农村内部自我结累、自我发展的机制与环境,减少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社会事业投入;另一方面大量青壮劳力流入城市后老龄化、妇孺化、空心化相互交织,造成农村普遍的家庭撕裂,邻里之间互助传统削弱,优秀乡村文明衰减,农村社会稳定性遭受破坏,社会治理面临较大的挑战;三方面,广大农民进城务工后,开阔了视野、增加了收入、增添了身份感和认识同感,农村已经不能满足在外务工农民和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因而引发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到城镇居住,广大农村在人气不足和设施失修的情况下陷入日渐凋敞的境地;四方面,城乡教育医疗的巨大差别,直接导致农民文化素质和健康的弱化,留下的人们严重缺乏创造机会和把屋机会的能力,并且呈现代际传递的态势;五方面,在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下的“小生产、大市场”的农户经营结构,必然使得农民在技术选择、生产投入、资源配置、专业分工等行为上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原则来优化,导致农民在短期内收入难以大幅提升,由此引发农民的相对贫困和大量外流。

综上所述,“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传统农业比较收益低下,在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农业难以集聚发展所需要的要素资源,难以实现现代化改造。

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农地的小块化、分散化、封闭化经营,难以产生规模集聚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三是传统农业是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风险特征的行业,产业发展成功率不高,要素投入积极性不足,导致传统农业发展缓慢。

四是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下,农业长期处于外向“输血”状态,农业农村投入严重不足,降低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是城乡二元结构及相关政策体系阻碍了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农业农村长期得不到资金、技术、人才等现代要素的“滋养”,致使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缓慢,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加剧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外流,导致了农业衰退、农村凋敞、农民贫困的“三农”问题。

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应该重点解决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核心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以提高农业产业比较收益,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农村要素向城市和工商业单向流动的问题,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等现代要素“下乡”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为农村繁荣增加人气、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为农民提供稳定可观的收入,体面的生活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要弄懂实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是要理清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而理清乡村振兴战略内在逻辑关系的核心是找到和破解制约三农问题的关键点,为乡村振兴找准症结。

一是破除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畅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渠道,促进城乡要素资源的集聚发展和优化配置。通过创新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模式,促进土地等要素的相对自由流动,稳定农民和经营主体的预期,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产业效益;通过创新农业金融制度,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和农业资本投入效率;通过创新引领人才的体制和机制,畅通“三农”工作队伍渠道,让更多的人服务“三农”。总之,从制度、科技、资金、人才、土地等方面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农业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为农业比较效益的提高提供源源不断的要素支撑,从而激发乡村振兴发展的活力,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二是切实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一是提高原有产品的品质。通过农田整治和农业设施改良,提高农业种植的规模化、科技化、生态化水平,降低产品种植成本,以优良品质提升产品价格,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进而提升农业产业效益;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如改种品质更优、营养更好、价格更高的水果或中药材,以优良的品种提升产品价格,通过改变农业种养殖结构,提升农业比较效益;三是延伸农业产业链,以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高端化发展为基础,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农耕生活体验、科普亲子游、乡村民宿等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用二产三产反哺一产,提升农业产业综合效益。

三是完善优化农村区域功能

要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融合化、高端化发展,必须要有相关要素的集聚,如农村科技人才、本地农村职业农民、农业专合组织、回乡创业的农民、携带工商资本到农村经营的工商业者、到农村养老的城市中老年人群、到农村休闲旅游的城市中青年人群、服务三农的工作队伍等,这就需要县、镇、村三级对所在辖区的地域进行科学、合理、实宜、适当的功能分工,并且对自来水、下水管网、污水处理、网络信号、银行网点、公共交通等与城市配套设施接近,统筹城乡一体规划和同城发展;同时要以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使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清新怡人空气的农村,不再是农村人的农村,而是城市人和农村人共享的农村,充分挖掘农村发展的潜力,使农房向城里人出租、土地向城里人出租、特色农产品向城里人出租售,这样既能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又能满足城里人创业休闲居住的需要,更能为农村居民带来增收的路子,使农村成为农村居民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体验、乡村休闲游的好去处、共居共享的生态佳园。

四、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和获得感

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要素和主体,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使农民不受地域和身份的限制,使农民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实现身份的更迭和收入不断增加,从而提升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农民的获得感。

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下,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要让一部分适合从事城市工商业的农民,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要让一部分适合从事农业产业的农民,通过职业培训在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专业组织中走上农业产业工人或农业经营者的路子,实现不出家门也可增收致富;要让一部分城市工商业者和技术人员,利用自身资源和技术实力,到农村从事农业产业发展,这样乡村振兴便有了新的活力;如此过程引导激励实现,农民的收入将进一步拓宽、土地股份入股分红收入、农房出租收入、就地打工收入、农业经营收入、外出打工收入等都将成为农民的收入来源,以此增强了农业农村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可以通过以下逻辑框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即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农业乡村旅游业比较收益提升—相关要素集聚—农村人气提升—农村功能完善和设施完备—要素进一步集聚—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农民收入和获得感。从而实现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要素优化配置,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如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最终实现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与农业农村机制体制创新的良性互动。要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特色、地理区位等比较优势,以提高农业比较收益为核心,吸引各类要素到农村发展,从而发挥要素集聚效应,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效益。

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要素集聚,将对农村生产、生活和发展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必将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文化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农村基层治理、发展功能的完善;必将进一步优化农村生产、生活和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必将提供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和完善的社会服务。

三要找准乡村振兴突破口

根据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的总体规划,要明确时间节点和目标任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的主要内容,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持久的系统工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心和决心,久久为功、善做善成、持续用力,笔者从农村工作实践基础上,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要以全面客观调研为基础。首先,对县域“三农”基本实情,要有明确深刻的认识,找准自然资源禀赋,找准地方特色优势,找准短板与不足,找准潜力之所在;其次,要充分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市场导向、发展导向,既做到与时俱进,又做到顺势而为,更做到发挥本地特色和优势;其三,在全面客观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理性思考,归纳总结,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抓实、抓牢、抓紧。

二是要以科学详实规划为准则。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性工程,要积极对照上级政策,把屋时间节点进度,高标准、高质量、高前瞻的制定符合县域客观实际的科学规划,做精做实“五个振兴”的专项方案,在总规的基础上每年有个祥规,按照一张蓝图干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项一项抓落实,做到开局就是跑步,起步就是冲次,始终如一,朝着乡村振兴的时间表、任务书、规划图、干到底。

三是要以产业振兴为抓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要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眼光和思维,来解决“三农”发展中的问题;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要做优品牌。积极培育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和产品,以浓厚的地方特产和高质量的品质,赢得大市场;要做大优势。特别是地域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生产的地方产品,要做大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形成较高的价值优势;要做精基地。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把特色产业做成基地化培育、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营销,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效应;要做活机制。要以现代化生产的观念来创新经营的体制和机制,灵活处理生产环节中的问题,既做到与时俱进,又做到顺势而为,更让市场机制充分涌进,使生产活力充分释放,使产业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础。

四是要以人才振兴为关键。人气兴旺,振兴有望。首先,要把培育开发人才放在首要位置,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加大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高农技的农机专业水平。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农村的产业环境吸引人、留住人,要支持工商业者、企业家、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技能型人才、党政干部等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其三,要把农村一线作为培养干部的阵地,要加强对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技人员的教育培养,努力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为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人力资源的新鲜血液。

五是要以文化振兴为动力。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农村文化和农耕文化是农村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沉淀,是农村人与物两大载体的外在表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因此,首先,要转变过去重经济、轻文化的发展理念,做到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其次,要加大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民俗、民风、民居等文化要素的保护,传承几千年的道德论理,做到不忘初心,使中华优秀文化在传承中创新,以此提高农村文化软实力;其三,要注重新时代意识的培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教育人、鼓舞人、提高农民对乡村振兴的认知水平,增强责任意识和参与认识,激发源泉和动力;其四,切莫把过多的现代元素和城市元素注入农村,要强化农村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文化建设与传承,使乡村灵魂不走样、不歪曲,不忘乡愁,记忧优新。

六是要生态振兴为要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永续发展的内在潜力,没有良好的生态,再多的物质财富也会化为灰烬。然而农村生态环境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面临污染的风险日益加大,青山绿水在逐日消失。为此,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绿色理念对农村生态治理的引领作用,切实对水资源质量和耕地土壤质量的保护;其二,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资金的投入,完善农村生态治理制度、人力、设施建设,做到有效有力的治理;其三,要完善治理机制,走创新与整合技术之路,支撑农村生态治理,培养农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尚,推动农村生态治理。

七是要以组织振兴为保障。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必须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造就优秀的党支部书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化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首先,要选好配强党组织领头人。才能组织带领党员带头头干,带头示范,才能解决振兴进程中的具体问题和克服具体困难,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其次,要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俗话说农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农村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农村党员干部要做到脚下有泥、心中有情、以紧接地气的话语,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群众宣传乡村振兴政策、部署,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富裕生活,教育和引导农民充分发挥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破除“等靠要”的思想,积极投入振兴的行列中;其三,要发挥基层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农民振兴乡村,必须要有火车头引领,要把各类思想解放、踏实肯干、头脑灵活、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才和在外各类人才组织和吸引起来,立足乡村就业创业,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增强组织优势,聚集强大的人才资源,共促乡村振兴;其四,要发挥基层组织的作风优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农村党员干部出生农民、长在基层、一线工作、贴近农民、熟悉农村、了解实情,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振兴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帮助村民排忧解难,充分掌握群众所想所盼,精准施策,推动振兴;要有新时代愚公,坚守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只有这种精神的力量和务实作风才能实现团结带领农民振兴乡村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

总之,乡村振兴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党的领导、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领头羊的作用,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农村组织,依法依规发展完善村民自治,充分发挥组织农民、集中民智、汇聚民力、创新组织发展的积极动能,充分整合行政、经济、文化、法律等手段,完善多元共治的农村社会治理结构,努力同心、同频共振、创新创业、开拓进取,促进乡村振兴如期实现。

南充人大微信公众号

SCNCSRD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de

主办:四川省南充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920X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蜀ICP备120143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