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林 吴志敏 翟绍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南充素有“果城”“绸都”美誉,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生猪战略保障基地。大力推进南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加快建设成渝第二城和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势之举,是南充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获得持续提高的必然举措。
一、充分把握南充优势,始终坚定改革信心
南充是全省农业大市,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已有一定的规模和积淀。
(一)南充农业具有独特地理优势。南充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土壤肥沃,自然灾害少,是水稻、玉米、油菜、蚕桑、柑桔等作物和生猪、肉牛、山羊、鸡鸭等畜禽的适宜生长区;全市水资源总量为400多亿立方米,地表水质总体达到Ⅱ类水以上标准;土壤以紫色土、红黄壤为主,达到国家环境质量Ⅰ级标准,是全国最适宜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的地区之一。同时,南充地处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公路、水运、铁路、航空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农产品外销的通道十分畅通。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目前全市建成各类特色农业产业基地310万亩,居全省第一,生猪规模化养殖率突破70%。八县(市、区)列入“全国生猪战略保障基地县”、“全国千亿粮食生产重点县”(除顺庆外),西充成功创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和“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全市“千公里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带”基本建成。全市有机认证(含转换)面积达30.2万亩、产品(含转换)251个,居西部第一;粮食总产量连续14年稳居全省第一。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中华农业科技园等“三大国字号”品牌价值凸显,全市农产品商品化率达
50%,加工转化率达60%。
(二)产业结构及规模逐步优化发展。通过推动“中国晚熟柑桔之乡”建设,发展种养循环农业,实施“以草换肉”工程,成功建成6大生态粮油生产功能区165万亩,柑桔产业基地103万亩,年出栏生猪599万头、肉羊197万只,农业产业园区3618个,6县(市)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示范县,8县(市、区)建成全国生猪调出大县,2县成为全省养羊十强县;大力推广林下经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可持续发展模式,严格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管理,不断推进有机农业强市建设,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目前全市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达到82.5万亩,积极做响“南充嘉作”品牌,申报争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4个。
(三)农业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完善。创新推广“两统两返”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租赁农户土地,统一标准建立产业基地后返租给农户,农户按统一技术进行订单生产,企业集中收购销售农产品后,再按比例返还利润给农户。目前,全市已有5万余户农户返租西充百科等企业基地30多万亩,发展有机果蔬、蚕桑、中药材等产业;创新推广“劳务承包”模式,通过引导农户组建劳务合作社,合作社与流转经营土地的业主签订劳务承包协定,统筹安排社员按照业主要求实施生产管理,社员获得定额劳务报酬外,还与业主三七分成增产利润。目前,全市已有以高坪青居智力劳务合作社为代表的10余万户社员,与2000多个业主建立劳务承包关系;创新推广“土地托管”模式,通过村社集体托管外出农户耕地,互换成片流转给种粮大户,政府配备适用农业机械、给予适当农资补贴,支持撂荒地复耕发展粮油生产。目前,全市依托9个县(市、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和 100个中心场镇服务站,采取租赁、入股、互换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150万亩。
二、充分体现南充特色,着力突出改革重点
南充主要农产品具有鲜明特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立足自身特色,进一步厘清思路,突出改革重点,推动工作突破。
(一)扩张壮大特色主导产业。瞄准“中国晚熟柑桔之乡”“全国木本油料之乡”和全国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目标,着力打造“西部有机绿谷”,迅速壮大晚熟柑桔、木本油料、生猪(蛋鸡)等优势产业基地规模,努力建成一批万亩种养循环农业园区,尽早实现区域布局、流域成带、全域覆盖;鼓励发展营山黑山羊、西充二荆条、阆中川明参和充国香桃、烟山冬菜、尚好桑茶等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富硒猪肉、富硒大米、柠檬、核桃等保健功能性农产品,支持发展有机食品、有机饮品、有机调味品、有机中药材、有机桑蚕等高端农产品,加快发展酿酒用粮、饲料用粮、竹木编织、精油加工等优质专用专供农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二)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积极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打造川东北(西充)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早日建成全国知名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和研发中心;采取独立或工业园划片等专业建园方式,建成各有侧重的其余8县(市、区)县级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积极鼓励现有农业企业技改扩能、创新研发、兼并重组、上市融资,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到 2020 年基本建成川东北农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区。同时,大力开展产业基地、特色小镇、传统村落景区化改造,积极发展休闲农庄、主题公园、亲水乐园、森林康养园等农村新业态,积极融入“环成都乡村休闲旅游带”“环重庆乡村休闲旅游带”“秦巴山康养旅游带”旅游环线,打造精品农业农村旅游线路,通过发展“1+2+3”、“1×2×3”等“六次”产业,吸引城市人口到农村消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做强做响南充农业品牌。着力提高南充农产品美誉度,完善以有机为重点的农产品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加快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综合运用现代媒体、展会平台等多种渠道,创新营销手段,强化品牌展示,宣传推广运营“南充嘉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支持申报注册农产品商标和认证“三品一标”,形成南充“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有品牌+地域特色品牌”品牌集群,力争到2020年“南充嘉作”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
三、充分汇聚南充合力,全面强化改革保障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南充农业仍然面临着谁来种养和如何种养的“双重难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依旧巨大。资金保障乏力、信贷融资困难、环保压力过大、农产品商品率和加工率水平较低等问题依旧突出,需要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努力形成南充农业改革合力。
(一)改善夯实基础设施。积极推进田网、渠网、路网和电网“四网”配套,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乡村道路通畅工程、产业道路配套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升钟水库灌区二期、武引亭子口灌区和金鸡沟水库等大中型水利项目建设,为大产业基地建设提供先决条件,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400万亩、产业道路5000公里以上、万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示范区50个。大力实施农机示范县(乡镇)建设工程,支持购置先进适用农机具,积极组建农机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加快建设农业物联网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市引进农业智能化、自动化设备1000台(套),建成农业物联技术示范园50个以上。
(二)加快实施科技兴农。重视国、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研发与孵化中心建设,加大对南充农科院、蚕研所、农机科研所、农业精深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切实增强在新品种选育、农业机械、农业设备、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研发能力。完善创新创业激励制度,充分吸纳大中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入园发展;继续深化与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知名农业科研院(所)校地合作,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开展网上营销,拓展市场需求。
(三)创新激活农业要素。全面推进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合理确定土地流转规模,健全服务体系,鼓励农户有序流转土地,彻底解决土地撂荒难题,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力争达到耕地总面积的1/3以上。盘活农村产权资源,探索农村产权评估、流通、质押机制,激活农村产权资产属性。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金融产品,释放产权资本属性。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助推龙头企业集约集群集聚发展,完善建管机制,积极引导成立各类型农民合作社,鼓励创建国、省、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作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和优势产业覆盖范围,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活力。
(四)加强农业政策支撑。市政府要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纳入未来农业农村核心工作任务来推进落实。要全力扩大开放交流,持续推进南充现代农业专题招商活动,瞄准行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会商会和杰出乡友,主动对接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全方位加速融入成渝经济区,招大引强、招强引优;积极组织筹办“有机农业”“中国甜橙之乡”“中国绸都”“猪峰”等行业联盟高端论坛,组织展销展览、投资考察、对外推介等活动,努力搭建南充农业与国内外农业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参加“农交会”“西博会”等展销活动,支持南充有机农产品出口创汇。要全力提供工作保障,为改革提供资金支持,市、县(市、区)要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中、省农业奖励资金要全部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市、县(市、区)两级财政要通过财政投入、社会资金等,多渠道确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建设资金投入足额到位。要全力强化人才支撑,继续深入实施嘉陵江英才工程,着力引进培育农业高端人才;进一步创新制度和完善政策,更好地吸引从事农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着力培养一大批职业农民和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见效,提升南充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为实施乡村振兴、建设成渝第二城、全省经济副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南充人大微信公众号
SCNCSRD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